第241章 丁宝桢(1/2)
“幸会幸会。”杨小山有些心虚道。
“贵府的这道宫保鸡丁真是相当好吃,刚才尝了一盘,还觉得意犹未尽。”丁宝桢请杨小山落座道。
“丁大人喜欢就好,区区一道家宴不足挂齿,不足挂齿。”杨小山谦虚道。
“说来凑巧,不怕你笑话。咱老丁家也有这道菜,经过我稍稍改良,和你这菜非常类似,只是口味稍微清淡些。”丁宝桢是万万没想到是杨小山抄袭了自己的菜,还以为自己和常府的菜撞车了。
杨小山也不奇怪,前世人们的口味都重,就是重油重盐重辣,他厚着脸皮道:“哦,是嘛?也许我们老常家和你们老丁家有些渊源也说不定。”
两人哈哈大笑,都觉得对方相当有趣。
“实不相瞒。丁某早就想来拜访杨都尉。我和魏恒是好友,这几天不停的听他说起杨都尉你的名字。作为他多年的朋友,很少听到他这么夸别人。丁某也想来讨教,还请常兄赏脸。”丁宝桢拱手道,还亲自给杨小山泡了一杯茶。
杨小山心中一喜,看来这丁宝桢也是这个时代的“改革派”,心中也怀着救国救民的想法,这倒是可以和他讨论讨论。于是他连忙道:“丁兄客气,大家交流交流,谈不上讨教,有什么事你说吧。”
“实不相瞒,丁某咸丰三年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庶吉士编修。后来母亲去世,回家丁忧三年,现在丁忧期满,朝廷让我在户部行走。户部是京官也是肥缺,但我做官并不求银子,而是想为国家做些实事,想外派地方任职,你觉得我的想法对不对?”丁宝桢一开口就抛出了一个很大的个人问题。
杨小山一听就明白了,这其实是一个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就好比前世究竟是在国企体制下工作还是去出去创业这样的情况。
“丁兄既然问我,小弟就实话实说。在户部只是混资历,想做出一番事业怕是要熬很久,以丁兄翰林院庶吉士的出身,想必是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放到地方最少也是一个知州之职。想做出一番事业,当然是外放为官的好。”杨小山建议道。
“常兄和我想得一样,我自己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父亲认为在京为官比较妥当,没有风险。”丁宝桢点点头,很认可杨小山的说法。
“小弟并不同意令堂妥当之说,如果是和平年代,京官的确妥当,户部又是肥缺。但如今你也看到了,这户部发行的纸钞连百姓都不要了,贬值严重,怕是要出问题,我看丁兄还是早早离开户部为妙,不然出了问题怕是讨不好了好。”杨小山提醒丁宝桢道。
“常兄一句提醒梦中人,这几年为了围剿发匪,户部连连发行纸钞,但他们暗箱操作,发行的纸钞远远超过了朝廷的标准,使得现在通货膨胀,物价飞腾。现在都没人愿意用纸钞了,他们就把纸钞当做军饷发给军队,已经闹出几次兵变了。常兄提醒的是,我一个低级小官什么都做不了,只怕引出事端后反而惹祸上身。”丁宝桢点点头,更下定决心要外放地方。
“这年头兵荒马乱,地方空缺应该比较多,丁兄可有中意的位置?”杨小山喝了口茶,他估计丁宝桢应该有空缺补,不然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实不相瞒,的确有两个空缺,都是知府,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湖南。”丁宝桢面露微笑。太平军从广西一路杀到南京,朝廷官员大量损耗,他自己是进士出身,又有翰林院的工作经历,早就是吏部看重的候补官员,调去地方直接就是当地的一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丁兄中意哪一个?”杨小山试探道。
“当然是湖南,发匪在湖南一带非常猖獗,如果我能立下军功,升迁之路定会快于往常。”丁宝桢毫不犹豫道,乱世之中,立军功当然是最快升官的捷径。
杨小山一听吓了一跳,这丁宝桢可是晚清的名臣,他去了湖南还不给太平天国制造极大的麻烦,得赶紧把他忽悠走。“小弟可不这么看,军功虽然是升官捷径,但往往带着更大的风险,君不见多少官员为长毛之事,发配的发配,掉脑袋的掉脑袋。军功来得快,去得也快,打了再多的胜仗,只要败一次,前面赢得的功劳就都输了。丁兄,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
“你的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丁宝桢知道杨小山说得对,别的不说,那么多被皇帝寄予厚望的钦差,掉脑袋的掉脑袋,免职的免职,没一个好下场。但他非常希望上进,在朝中为官谁都想早些升官。
“以丁兄的才华又何必去战乱之地冒险,湖南早就被曾国藩的湘军所控制,丁兄去恐怕不但不会建功立业,反而会遭受排挤,又何谈什么建功立业?四川乃天府之国,资源丰富,又没有遭受大的战乱,只要丁兄励精图治,这稳稳当当的功劳足够丁兄再上一层台阶。”杨小山为了让丁宝桢不去湖南是苦口婆心劝道。
“多谢常兄赐教,丁某受教了。洋人船坚炮利,欺我中华无人,丁某也想在地方上发展咱们自己的工业,让洋人不在小瞧我华夏。但丁某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怎样才能发展出西方那样先进的工业体系?”丁宝桢说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杨小山看着丁宝桢,他和魏恒一样,都是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差距的明白人,都想发愤图强,但不知道如何去做。魏恒他重点在文化教育上,而丁宝桢他作为体制内有实权的官员更在乎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