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第七部(1/2)
“启禀皇上,微臣乃是福建人,实话实说,由于世人的误会与偏见,不了解,觉得东南乃是蛮荒之地,缺少教化,那里极为贫瘠,没有什么财富可言。”
“但是,虽然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盗匪横行,海盗肆虐,民风实在不怎么样,但是,那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只要朝廷的政策得当,就比如皇上您所讲的开放海禁,单单是关税收入,还有商人与外国人交易的课税,带来的收入,就能够支撑朝廷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自古以来,尤其是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就出现了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不断地有洋人的商船出现,对咱们汉人的货物,茶叶、丝绸、瓷器等物极为追捧,很是渴望,因此大量的求购。”
很显然,林宗载的这一番话还是在试探,话语中规中矩,并未有太大的过激之处,整个过程中,也一直都没有忘记察言观色,留意崇祯神情的细微变化之处,看到对方听得很是认真,频频点头,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言语也就更加大胆起来。
“皇上,恕微臣斗胆,一直以来,朝廷在东南沿海奉行的通商之策,都是以贡舶互市为主,都是在商船上进行贸易通商,如此一来,虽然降低了海盗对沿海百姓的骚扰,但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无法发挥它的巨大潜力,更谈不上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所以,皇上,微臣敢打包票,如果放开东南沿海的海禁,仅仅是沿海港口码头的贸易通商,所带来的税收,不算东南等地的内陆赋税,就能让朝廷的财政收入翻番。”
“而且,皇上,恕微臣直言,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您虽然‘筹措’了一大笔银子和各种珍奇贵重物品,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充盈了国库,但在微臣看来,却是无源之水,并不能真正的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面临的缺钱窘境。”
这个时候,崇祯的内心震动不已,深深地看了林宗载一眼,当然听出了对方最后一番的弦外之意,其中的暗示。
不错,勒索那些皇亲国戚和勋戚,以及查抄藩王的府邸,确实能够获得一大笔财富,解决朝廷缺钱的困窘,但那却是下下之策,在如此天灾频发的时期,再多的银子,也有用完的一天。
何况,到处在打仗,朝廷每天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不管是赈灾,还是支付粮饷,亦或是官员的薪俸,充盈的国库很容易就会被消耗一空。
如果不能找到一个生财之道,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弥补各项亏空,即便将所有的藩王削藩,查抄他们的家产,也改变不了朝廷缺钱的尴尬境地。
崇祯想想也就释然了,认同了林宗载的这种说法,也觉得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委实过于天真,太过想当然了,以为查抄所有的藩王,并没收他们的家产,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还地于民,确实可以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可以降低百姓起义的可能性,却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现在这个时候,尤其是自己登基之初的这几年,将是极为花钱的时候。
越是往后,小冰河时期将会大爆炸,各种天灾横行,越来越严重,还有各项军费开支,供养上百万大军,还有新成立的大明水师,这些叠加在一起,就犹如烧钱的无底洞。
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崇祯的眉头微微皱起,屏息凝神,直视着林宗载,有一些突兀的沉声问道:“林爱卿,难不成,你真的就以为,只要开放海禁,允许商人在东南沿海的码头与外国人通商,所带来的税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使得朝廷的财政收入持续不断,成为有源之水?”
“不——不——皇上,微臣并不全是这个意思,只是觉得,开放海禁,将会大大缓解朝廷的财政问题,可以持续不断地维持朝廷的一部分财政收入。”
看着林宗载着急的模样,快速解释的同时,还不忘连连摆手,以示强调自己的言语,淡淡一笑,轻声问道:“既然如此,林爱卿,你觉得,如何做,才能根本性的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听到这些话,看到崇祯那近乎于安慰自己的笑容,林宗载这才心里微微一松,但还是震动不已,直擦额头的虚汗,略微沉吟了一下,组织好语言,才缓缓地予以回答。
“皇上,以微臣之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使得财政收入变为有源之水,唯有摒弃旧有的观念,不再固执地执行重农抑商之策,而是应该两者并重发展,给予商业足够的重视,增加对商人的合理税种,从这方面下手,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单一地从农民身上提高赋税。”
“如果一味地提高百姓的赋税,只会增加百姓的生活负担,丰收之年,尚且还行,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乱子,若是遇到天灾之年,这样的话,无异于雪上加霜,只会增加百姓暴动的可能性。”
“那些商人就不一样了,虽然是在钻营,投机取巧,但和百姓靠天吃饭不同,他们的获利收入往往是稳定的,不断地增加,这样的话,从他们身上收取的课税,也能维持一定的稳定范围。”
这一刻,崇祯已经完全认同了林宗载,让他担任商部的首位尚书,不再是纯粹地因为知道的那些历史讯息,也不是因为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极力推荐。
“林爱卿,说得不错,大明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要想实现中兴,确实不能只重视农业,也要鼓励商业的发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