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7章 这就是天赋(1/2)
第1437章 这就是天赋
好吧,说毁掉有点夸张。
安心的性格和能力在这儿摆着,就算在绘画一途上走了偏锋,也不会真的让她变成废人,顶多是在绘画方面不会有太高的成就,或者,多走一些弯路罢了。
但有坦途不走,非要走弯路干什么?
找虐么?
什么多走点弯路可以提升阅历等等屁话,听听也就罢了,安慰人的,跟“人都死了,收点白礼也不错”这种屁话一个道理,听着有道理,实际上狗屁不如。
回到学习绘画方面,走弯路确实有那么点好处,可以尝试一下其他路子,知道那条路是错的,体验一下走错路的感觉,确实有点好处。
但想要这种体验不一定非的以身试毒,更没必要在打基础的时候走弯路,完全可以先走正路,在走上正途的时候顺带着旁顾一下其他路子,更能通过鉴赏分析其他人的作品来汲取经验。
所以弯路这东西,能避免还是避免的好。
而且在打基础阶段走了弯路,再想回到正路上,那可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需要用很长时间以及大量的练习还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做到的,时间跨度短则三两年,长则十来年,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掰不回来。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学书法的时候,书法老师会讲握笔的姿势,然后告诉大家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然后大家都记住了正确的那一种。
但实际上握笔姿势很重要么?
重要,也不重要。
对初学者来讲,正确的握笔姿势确实必不可少。
但入门之后,姿势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姿势终归只是握笔的姿势,对书法来讲,笔势、结构、笔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你用什么方式握笔、用什么笔写字,一点也不重要。
如果握笔姿势真那么重要的话,左撇子就别学书法了?六指人呢?四指人呢?或者干脆就是没有手指的人呢?这些人就不用学习书法了?
当然不是。
纵观整个书法史,多得是书法大家的握笔姿势与众不同,最典型的就是苏轼,苏轼那种独特的握笔方法在很多书家眼里是大忌,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苏轼成为书法宗师。
类似的例子还有握笔的高低、手腕与手肘的位置等等。
或许初学者确实需要讲究这些,但对徐景行这种完全入行并且有来了一定造诣且对书法有自己的理解的人来说,这些规矩就不再是规矩,随时可以打破也随时可以建立一套新的。
一句话,怎么适合怎么来。
以他现如今的能力,哪怕是用嘴巴叼着毛笔写字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但适合新手么?一点也不适合。
所以打基础阶段选择合适的入门流派是非常重要的,选错了,这基础就打偏了,以后的成就就会受到影响,更很难更改,就像执笔法,如果初学者学习苏轼的执笔法,学会了以后再想改,就很难了。
为什么要改?
苏轼的执笔法或许是和某些人,但未必适合所有人,而初学者并不能准确的分辨出这一点,等到能够分辨出来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
所以初学者有个好师父认真教导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安心这种肯定要往更高境界发展的初学者,有个好师父更是重中之重,免得在打基础的时候走了弯路。
而现在,安心就绕过了徐景行这个师父自己学习了传统画方面的理论知识。
虽然安心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可那么点基础在浩瀚的传统美术理论流派面前算什么?那就是一滴水和一片大海的区别。
所以徐景行很担心安心走错了路。
但他还不能直接训斥。
想了想,把手里的画平铺在桌面上,“你先说说你对这幅画的看法。”
安心仔细的对着这幅画观察了几分钟,才道:“很漂亮,技法和色彩运用的都很自然,层次很分明,布局很巧妙。”
“说具体点。”
安心咧咧嘴:“师父,再具体的我就看不懂啦,只是觉得真的很漂亮,有种身临其境的平和感。”
“能认出几种皴笔?”
“这个,有披麻皴,还有云头皴,然后,然后就不知道了,这画上的皴法很奇怪,很多都似是而非但又很自然,跟我知道的那些皴法完全不同。”
“那你觉得这画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最妙?”安心挠挠眉心,歪着脑袋对着画卷又端详了几分钟:“是布局吧,这布局很自然,疏密结合的非常好,山与山之间的距离、树与山的比例、山与水的分割都很巧,尤其是那条山间小路,正好从画面的左上方延伸到右下方而且在中间转了三个小折,把整个画面分割成了两个大的部分,制造了一种很巧的视觉效果,把视线重心引到了小径上那两主仆两个身上。”
听了安心的回答,徐景行满意的笑了。
这个徒弟,还真省心,能自学到这种程度,已经超过了很多专业的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
别觉得这答案简单,实际上能确准的分辨出来真不容易。
石涛的作品水平自然很高,这点不用怀疑,夸么,怎么夸都不为过,随便一个艺术生都能挑一大堆优点出来。但要在这样一幅画上找出最出彩的内容,就很难了。
在一堆石头里找到一块好玉很轻松,但想从一大堆好玉中找出最好的那一块,就很难很难了,眼力必须足够好。
石涛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