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京师内外(1/2)
第一三二章
自古以来,人们都渴望坚贞的爱情。
从男权社会开始,抛出去某些爱好独特的人物之外,大多数男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女人对自己忠贞不渝的。
而那些兜里钱不多却有几个、肚子里墨水不多却也有点儿的酸文人,就更喜欢这个桥段了,尤其是,当这种事儿的男主角是他们朝思暮想想成为的翰林编修、女主角使他们辗转反侧想要上上一回的京师头牌的时候,那是直接戳中他们所有人兴奋点的一根一阳指。
所以自从蔡大家“死节”这事儿传到京师之后,整个京师的风尘圈子里,各路文人骚客都开始捶胸顿足、长吁短叹,然后弄上一首首合辙押韵、但怎么看怎么都是东拼西凑的诗篇,丢给青楼的歌妓去演唱,成国公家有个颇为受宠的小儿子直接砸了一百贯出去,让京师的另一个头牌唱了一曲儿他自己写的诗。
那诗狗屁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合辙押韵都做不到,所以这个头牌贼有气节地咬了咬牙,让再加点,于是成国公家的公子又砸出去一百贯,然后那头牌唱诗的时候愣是给唱出了一股子别样的风味,再然后……据说有人大半夜的时候,听见了这个公子哥的哀嚎从成国公府邸里面传出来,宛如杜鹃啼血,甚是凄凉。
消息刚刚传开,锦衣卫的指挥使马顺就觉得很不对劲了,作为王振的狗腿子,他本能地觉得这不是啥好事儿,然而想要去管却也管不过来,鬼知道这帮酸文人里面藏没藏哪个大佬的子嗣,现在外朝内廷正在交恶的关头,肯定是要小心翼翼,千万不能让人抓住把柄,喷一个“阻塞言路”出来,一时间把个马顺急的,每天早晨起床梳头都觉着头发掉的比前一天多了不少。
因为杨尚荆离京的时候比较急,家里还有些物业之类的没处理干净,忠叔一琢磨,杨家也不差这两处院子的钱,也就没卖,留了几个得力的家丁在这边儿守着,时不时传一点儿要紧的消息到浙江,也好让杨尚荆多一条渠道掌握京中的时局动态。
现在,正在小校场上看着一帮新晋的巡检司新丁站军姿的杨尚荆,手里就握着这么一份时局动态。
“也不过是一点宣传,便能造就如此声势,这‘笔墨如刀’四字,也是实至名归啊。”杨尚荆抖了抖手中的纸,一时间有点儿感慨,“见识了这个,戬这才算是有点儿后怕,当初要是戬称并不去那春熙楼,保不齐现在也在被士林中人戳着脊梁骨,‘有辱门风’都是客气了,只怕他们得穷究三代,辱及大父身后清誉啊。”
给他递情报的忠叔听了这话,也跟着点点头,不过脸上还是有些笑意的:“若非少爷当机立断,一拳打死了那金英家奴,将这‘本朝首倡反阉盛举’的名头揽在身上,只怕此刻老仆就要护着少爷的尸骸回建安了。”
就王振那个尿性,太皇太后张氏还没死呢,就敢去内阁装逼,让三杨退位,那么趁着外朝一盘散沙的时候,给杨尚荆来一发送他和杨荣团聚,顺便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那根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当朝勋贵都得叫他“翁父”,跟何况杨尚荆当时不过是个七品的翰林编修?
杨尚荆笑了笑,把这张纸团成一团,塞进了怀里,这东西是不能留下来的,等回了县衙,直接烧了才是正道,他看着太阳底下站着桩,不断有人摇晃着倒下的新丁,摇了摇头:“这乡民的身体,也着实太差了些,这才不过两刻钟,便有十数人中暑倒地,这些人还多是那李继筛选出来的。”
“近年来整个大明的年景都不甚好,每年救灾免税的举措都不少,地方上更是频频告急,加上这些隐户本就是家中缺钱少粮,逼不得已才做的隐户,否则谁不想自家的孩子光明正大地活着?”忠叔摇了摇头,指了指下面这些新丁,“前日也不过是一顿饱饭,便有数十人痛哭出声。”
这年头的老百姓……苦啊,大明朝虽说农业税算是低的了,然而其他乱七八糟的赋税种类多啊,再加上这小冰河时期见了鬼的天气,和特么抽风了差不多,就地里刨出来那点儿粮食交完了税也就剩不了多少了,家里没人饿死那都是年景好的时候了,南方这边一个大旱、一个大涝,那就是一群人排着队进地府,拉都拉不回来,就这些隐匿丁口的人家,一天能吃上一干一稀两顿饭都算是殷实人家了。
杨尚荆就叹了口气,农民嘛,他穿越以前也算是阶级兄弟了,然而现在,没有化肥这种神器,没有各种工程机械,小农经济在对抗天灾方面的能力,几乎就是零,而材料学等基础科学的积累不足,别说他就是一个文科僧了,就是一条纯种的工科狗穿越过来也只能干瞪眼,慢慢拾掇铁料然后开炉炼钢,囤一批相对合格的钢铁之后提升工艺继续炼钢……
“这……唉!”杨尚荆叹了口气,然后转头对身边的皂隶说道,“吩咐下去吧,晕倒了抬到阴凉地方,解开了衣衫,喂点凉水,把两条腿垫高了,恢复过来还得加练。”
他从大户那里得到的“捐款”也就养上一百来个兵,现在地里锁住的青壮就是一大批,毕竟产量提高全靠精耕细作,城里那帮青皮还不合格,算来算去还是这些隐户最合适,那就只能找个法子慢慢提升一下身体素质了,反正南方那帮流民起义有大户们插手,真正平定的话怎么也得三四年之后。
忠叔看着那皂隶下去,开口道:“少爷练兵,不传什么武艺,为何偏要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