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 14 章(1/2)
这个时代提起前朝炀帝,一致都是横征暴敛,口诛笔伐,滥用民力,使天下大乱。但炀帝分裂东西突厥,为大唐破突厥解除了威胁边境数百年的外族打下了基础;通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经济文化方面交流;而炀帝下令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利在千秋,直到梦中的一千多年后,大运河虽经时间侵蚀,部分路断不通,但仍是漕运要道。
大运河在大唐时期,是沟通南北漕路的主要路线。
大运河贯穿任城南北。任城成了运河的咽喉之地,也是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大唐商业又发达,日日船队川流不息。码头带活了任城一地的经济。当时人称任城为“江北小苏州”,可见其繁华。
农忙时节,运河里的船只也是首尾相接,养活了一帮漕上人家。农闲时间,漕上船只更多,又多了些来扛活的农家汉子,日日搬运装卸,卖的是力气,挣的是辛苦钱。
像陈正这样农闲了来码头扛活的也不少。只是单独去接活却不成。一是东家不敢信任,不肯把货放给不熟的人,二是货多,停时间短,三五个人却是接不了成船的活儿。所以便有了漕头。
漕头是做惯码头生意的,先是自己扛活,做得熟了便拉起十几个人来,从相熟的东家那接活。东家又有相熟的朋友,客商一多,漕头便只接活,让手下人去做,自己却落了个轻闲。
陈正和另外三人一起去码头扛活,其中有人是早前来做过几次的,先找相熟了一个姓路的漕头,给另三人做了保。路漕头接了活,带了手下人去扛活,管住,按熟工一日给一百文工钱,遇到天气不好搬运困难或是货物多时,主家赏了漕头钱,漕头再额外给手底扛活的赏钱。
跑船经商的大多都是豪富,赏钱又多。做了两个多月,除去每日吃饭花用,竟存了六百多文钱。
加上以前存的钱,足够给自家换了瓦顶。
年前天寒地冻不好动土,一过了十五自家借了骡车买回一车瓦,陈正又换了一次麦秸顶,请了瓦工,和了泥,给屋顶铺了瓦。远远看上去,房子像新修的一样。
屋子换好顶后,陈大柱定了正月二十六温锅。托了人提前叫了妹妹陈春花一家子,女儿陈荷一家子那天来吃饭。
当天陈春花只带了儿子王继业同来,家里开着门面,不好关门,留了丈夫在家看店。陈荷和潘有田三口子都来了,又叫了陈招喜姐弟,加起来大大小小十五口。
一是新房建好后要暖灶温锅,大家聚一块吃个饭,另一个就是房子建好了,也要请杜氏回来了。
房子建好大家都很高兴,只是要杜氏回大房,陈招财第一个就不舍得。
父母死后,家中就一个姐姐陈招喜,也才八九岁,姐姐日日忙碌,待得赶集会的日子,还要把自己托给奶奶照看。年前因杜氏房顶的麦秸被风刮破,杜氏住在自己家中,天天相见,日日相对,就是夜里都是一个炕上睡的。杜氏性情又慈和,祖孙关系极好。
一听大伯要奶奶搬回大房,陈招财哇的就哭出声来,“奶奶不走,奶奶住我家,我舍不得奶奶。哇……”
杜氏也舍不得陈招喜姐弟俩,眼见孙子哭的鼻涕一把泪两行,自己也跟着揩起了衣角拭泪。
二房有两个孙子孙女,可大房也有三个重孙子重孙女,不能说疼二房的孙子,就不疼大房的重孙。再说当年分家时,多分了地给大房,说好了要由大房养老。现在一直住在二房家里也不是个事儿。
陈春花便从中做了个决断,杜氏大房二房每家住一月,杜氏住二房时,由大房供陈氏所需嚼用,不在二房住时,陈招喜如要赶集会,就仍旧把陈招财托给杜氏照顾。现在一月已到尾,便继续住在二房几日,待二月初一搬回大房。
二月初一,陈大柱和潘氏一早,接了杜氏去大房。
习惯了家中三口人,猛不丁的少了一个人,陈招财就有些恹恹地。
陈招喜想着待庙会时要多添些小鸡仔,记起去年连阴雨的教训,家中存的柴火不够,再加上看弟弟没大有精神,便日日早晨吃完饭喂完鸡鹅,就带了陈招财去离家四五里地的小山头砍些枯树或细小的树枝,背到晒谷场晒干后再往家弄。
行走间偶尔会看到尾羽色彩斑斓的野鸡,或灰毛或白毛的野兔,翩翩起舞的蝴蝶。惹得陈招喜去追了满头汗回来。
一般蘑菇要到三月才生长,运气好时还能在向阳的山坡上采到一把蘑菇。陈招喜知道很多蘑菇是有毒的,只捡了两三样自己识得的带回家做菜。
又采些野花,掰几条柔嫩枝条,做成草帽,给自己和陈招财各戴一顶,行走间草帽上的野花颤颤,颇有些野趣。
天气好,在家中又无大事,连着砍了半个月的柴火,陈招喜眼见柴火攒的足够用了。山上草木渐长,行走不便,便想着再上最后一次山。不想就出了事。
这天一大早,照常吃过饭喂过鸡鹅,陈招喜背着背篓,背篓里放着一葫芦开水,又带了点饽饽和咸菜,又来到山里。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草木都抽芽长叶了。
陈招喜来砍柴这山是三五个小山头组成的一片。靠近田地和村庄的小山的灌木,枯枝和好砍的都被人拾走了。
陈招喜姐弟俩是惯常在这山里砍柴的,知道这山里只有些野鸡兔子之类的小动物,地处北方,极少毒蛇,倒不怕野物伤人。因此就并不在山脚和山腰处停留,径直爬到了山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