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第935章 棘手(1/2)
袁安手上有两封李子雄的书信。
一封写于十一月二十六,告诉李风云,圣主诏令李浑出任安东副都尉,长城内局势有变,请李风云速速返回,北征后事可尽数托付韩世谔。
还有一封写于十一月二十七,告诉李风云,李珉在崔九和李思行的保护下抵达方城,带来了飞狐留守军团的决策,豪帅们一致决定撤离燕北,出塞会合主力,为此征求李风云的意见。崔九的到来则代表了博陵崔氏的合作诚意,而崔氏同样希望李风云尽快把飞狐留守军团撤进安州,只是崔氏承受了重压,崔九急切要见到李风云,于是马不停蹄,风驰电挚北上托纥臣水而去。
李风云看完书信,沉思良久,踌躇不语。
袁安有些按捺不住,谨慎进言道,“李珉千里迢迢来安州,名义上是代表飞狐豪帅们征求意见,实际上就是联合建昌公(李子雄)一起向明公施压,迫使明公让步,以便让飞狐诸军团尽快撤进安州。恰好此刻圣主和中枢设立安东都尉府,做出公开招抚安州和东北之姿态,打开了回归中土之大门,如此一来,不论是关内的豪帅还是关外的酋帅,都欣喜若狂,趋之若鹜,形成不可逆转之潮流,难以阻挡啊。”
李风云很无奈,很愤懑,亦觉遗憾,更有一种深深的疲惫。人都现实,面对唾手可得的现实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拒绝诱惑,继续斩荆披棘奋勇向前,去赢取更大利益,而那仅有的几个坚韧不拔的人,在大势所逼之下,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屈服。
依照李风云的想法,如果飞狐留守军团齐心协力坚守燕北,与齐王、与塞外主力军团里应外合,在长城内外形成三方呼应之势,三方互为声援,共同发展,则局面对己方更为有利。未来国祚崩溃,群雄逐鹿,己方也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以最快速度据北疆而称霸,率先在逐鹿天下的大局中抢占先机,则未来利益之大难以估量。然而,此时此刻,没有人认为中土会输掉南北战争,国祚会崩溃,统一大业会分崩离析,中土会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所有人都认为中土国力昌盛,会越来越强大,因此联盟豪帅们对未来的选择都一样,都想尽快回归中土,都想在中土繁荣的盛宴中分一杯羹。
袁安看到李风云沉思不语,知道李风云虽然已经在飞狐留守军团的去留问题上表态了,迫不得已就撤进安州,但目前飞狐形势显然没有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困境,所以李风云心有不甘。另外北征尚未结束,东北战局还有变数,联盟还没有全面控制安州和东北,当前并不是飞狐留守军团出关的最好时机,这也是李风云踌躇不决的重要原因。
“明公,值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顺势而为,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切莫逆流而行,激化矛盾,一旦明公权威受损,失去对联盟的控制,则大好局面付之东流,如此不但重创了自己,也白白便宜了敌人。”
听到袁安直言不讳的劝谏,李风云微微颔首,表示接受。
袁安暗自吁了口气。他之所以压下李子雄的这两封书信,就是要当面劝谏李风云,以免李风云受那些虏姓马军将领和奚族、契丹等部落酋帅的影响,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心而暂缓甚至拒绝飞狐留守军团出关。
随着联盟在塞外的战果越来越大,对长城内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回归呼声也越来越高,内有李子雄等落难贵族步步紧逼,外有长城内的各方势力遥相呼应,这种局面下,飞狐留守军团的出关已不可阻挡,除非联盟与中土官方翻脸,自绝生路。但李风云有远大抱负,不但要打赢南北战争,还想拯救统一大业,迫切需要发展实力,短期内绝无可能与中土官方翻脸,如此李风云就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了,时日一久,内外形势都会对李风云不利,必然会严重损害他个人权威,这就埋下了内讧分裂的祸患,将对联盟的未来产生巨大危害。
“明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袁安趁热打铁,继续说道,“既然明公已经决策,那就不要拖了,急告飞狐,命令甄宝车、陈瑞、韩曜立即率军撤离燕北,日夜兼程赶赴安州;同时急告建昌公和大总管府,做好迎接飞狐大军出关的准备;另外急告杨恭道,与长城内展开谈判,要求长城内做出承诺,在飞狐大军撤离的过程中,确保他们的安全,不要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背后下黑手。”
李风云笑了,摇摇头,“命令飞狐大军出关容易,但要保证飞狐大军安全出关就太难了,这也是我迟疑不决的原因之一。”
袁安同意李风云所言,但疑惑的是,“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圣主和中枢甚至主动为我们打开了回归大门,既然如此,圣主和中枢为何还要置飞狐大军于死地?难道就是因为担心养虎为患,便要与我们反目为仇,拱手葬送这一大好局面?”
李风云想了一下,语含双关地说道,“既然张金称能够诛杀冯孝慈,为何段达就不能围剿飞狐叛军?”
冯孝慈的确死在围剿张金称的战场上,但追究其死因,谁敢保证背后没有阴谋?这边冯孝慈刚刚在平定杨玄感的叛乱中立下大功,转眼就死在了一个小小的河北贼手下,有这么匪夷所思之事吗?
袁安神情凝重,“圣主要报复?”
“圣主或许想网开一面,但圣主身边的人不会咽下这口怨气。”李风云叹道,“我们在塞外打得越好,咽喉便被圣主捏得越紧,没有长城内的支援,我们难以生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