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秋去冬来【1/3更求票】(1/2)
每个乒球运动员,根据年龄和身体天赋的不同,力量训练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成年国手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大强度卧推训练,以前的席木恩,刚退役的程龙灿,以及未来的王大力,都在国乒内部留下了超越足球运动员的恐怖卧推数据。
孔振东等人还处在身体发育期,没有进行卧推训练。整个力量训练的项目,还是与上午的速度,耐力训练有机结合。
比如尹萧教练安排的挥铁拍各种击球动作的训练,就同时兼顾了力量与耐力训练,只是在力量训练中,除了铁拍,增加了手握轻哑铃的挥拍动作练习。
进行完重拍训练之后,恢复常规球拍的大力击球训练。大力击球训练以远台扣杀为主,进行超远距离的向墙壁连续扣球反弹的训练。
有人会问那这样直接进行网球训练,或者壁球训练,是不是可以增强臂力呢?
理论上来讲,臂力绝对值会有提高,但是挥拍手型绝对不同,因此这种练习在专业性上是不可取的。
挥铁拍,哑铃以及远台扣杀训练,主要增强的是上肢力量。
孔振东等人还需要进行负重越野跑,负重深蹲,负重上楼梯,负重进行速度移动训练等增强下肢力量的训练。
后世的范振东,身高只有一米七,可是力量绝不逊色于任何人高马大的欧洲选手,靠的是什么?
范振东靠的就是无比粗壮的大腿,靠的就是他那种身高下,人体极限的下肢力量。
对于孔振东的力量训练强度,国家队教练组会议上还存有争议,国乒队教练组虽然在千叶世乒赛后进行了重组,但是内部构成还很复杂。
米兴邦目前没有任何国际成绩打底,因此并没有绝对话语权。吴靖平,尹萧这样被米兴邦新提拔进入国家队的,以及其他履历中写着“带出xxx世界冠军”的其他冠军教练,在打法方向上,训练方法上都有尖锐的理论冲突。
九十年代的省队训练与国家队训练各成体系,并不兼容。
一般运动员都在省队进行各项基本功,基本战术打法的训练。这些天才少年在十五六岁进入国家队之后,才发现并不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国际对抗,于是被迫加练力量。
突然加练力量,再加之国家队的残酷竞争,逼迫这些年轻队员必须在一两年内打出成绩,所以必须超负荷力量训练。
结果就是废柴率极高,偶尔几个杀出重围的天才运动员,也是年纪轻轻就留下了伤病隐患,影响后期的职业生涯。
从这个角度说,11岁的孔振东,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力量训练,正当其时。
可是教练组还是对11岁球员的力量训练强度各执一词,因为对于国家队而言,11岁刚进入男子发育期的一队队员,也是破天荒第一回。
教练组争论不下,最终还是米兴邦出面力挺尹萧。国乒队的体制也决定了,在具体队员的训练上,主管教练有最大话语权。
米兴邦大会上力挺尹萧,可私底下还是要求他对孔振东的力量训练要一周一报,随时发现不适应,随时调整。
1991年10月到12月,秋去冬来。
这三个月,孔振东都过着极其规律的苦行僧生活。
早晨六点开始长跑,穿插身体柔韧与协调性的训练。
早饭之后,上午进行速度,敏捷,耐力训练,下午进行力量训练以及协助国家队教练组,进行横板直打技术打法的研究,每天黄昏进行游泳训练。
孔振东的训练强度与15岁的刘国棒,几乎完全相同,力量训练犹有过之。
在尹萧教练,国乒医疗组的紧密关注下,惊奇的发现孔振东出众的身体天赋以及农学院父亲打下的良好的营养基础,让他完全适应下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国乒医疗专家们判断,孔振东比常人早的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最终会影响成年身高。
不过对于11岁173cm的孔振东而言,只要目标不是190的国际男模,多大强度的训练,180以上还是没问题的。
孔振东这三个月的训练,集中在力量,速度,敏捷,柔韧,耐力五大专项训练,以及体能储备训练。除了每天下午一小时的横板直打前三板的演练,并没有进行其他的战术打法以及技术动作的训练。
用尹萧教练的话来说,他还在量变引导质变的关键期,专项训练配合技术打法的训练,得92年才能开启。
12月底,孔振东接到首都队郑教练的通知,30号,回首都队参加年底总结与来年计划大会。
根据中国持续到新世纪的传统,每年岁末年初的总结与计划大会,都是年度大事。
孔振东作为首都队在国家一队训练的四人之一,被通知回首都队开会。
12月30日,孔振东回到首都队训练中心,首先迎接出来的是郑重,周安等以前一起住的队友。
首都队的年末总结与计划大会在大礼堂召开。
除了首都队的全体教练员,全体运动员,国家乒羽中心,首都体委的重量级领导也出席会议,会议由总教练李慕华主持。
在几个重量级领导发言之后,李慕华教练首先对首都队91年的成绩进行总结。
91年乒乓界的两大盛会就是世乒赛与乒协杯。世乒赛男女队的集体惨败,首都队张磊与高君责无旁贷。
本着放大成绩,简略不足的总结原则,世乒赛惨败自然是略过的,孔振东的乒协杯冠军并以破纪录的年龄进入首都队,成为总结报告里浓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