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雄逐鹿(1/3)
古人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隋末时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后归于唐,唐末时又有节度使割据之乱,中原王朝更替频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后却得后周皇帝陈桥让位,太祖雄才大略,十余年间扫清,天下一统,自此打下大宋四百座军州,民众安居乐业,世间重归安宁。
百余年后,皇位传至徽宗,那道君皇帝虽通晓书画,却无心政事,终日只好声色,又重用童贯,蔡京,高俅众奸臣。于是朝政日益衰败,各地大小官员鱼肉百姓,赋税繁重,平日里只顾搜刮民脂民膏,祸害乡里,对外则屈膝赔款,辽国,西夏等连年侵犯边境,民怨日渐深重。
初时,淮西之地有王庆起兵造反,官军镇压不得,纷纷一触即溃,又怕上面责问,便隐瞒少报,甚至杀良冒功。天下百姓忍无可忍,怨气冲天,顿时揭竿而起,纷纷自立政权,对抗大宋朝廷,一时之间天下震动,九州再起战火。时年宣和三月,有淮西王庆,江南方腊,河北田虎等各自称帝建国,割据一方,攻下宋朝半壁江山。
各州郡告急文书飞往开封,立时惊动朝野,宋徽宗召集群臣,道:“如今天下群贼并起,大宋江山社稷危矣!众位爱卿可有计策,救宋室于危难之中?”众文武一时无策,无人上前出奏。
徽宗长叹一声,良久,又道:“朕欲令各州郡各自招将募兵,以抵抗各地反贼,缓解地方兵微将寡之现状,众卿看如何?”
殿前太尉宿元景闻言,上前奏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昔日汉朝灵帝正是令各地私下募兵,虽是镇压了贼寇,却使地方群雄趁势做大,以致天下复乱,社稷倾覆,终九州三分,四百年大汉天下竟一朝灭亡,如今陛下万不可如此行事。唐朝太宗皇帝曾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陛下应以灵帝为前车之鉴,切不可重蹈覆辙。依臣愚意,可令京城禁军分调各州郡,再调部分北方,西方种师道边防军南下共同迎战贼军,如此,必可保大宋江山稳固。”
徽宗听完这一席话,也觉有理,正欲开口,忽阶下一人怒道:“宿太尉如此言行,是欲使大宋亡国灭种乎?”此言一出,四座皆惊,众人看时,乃当朝太师蔡京。
宿元景冷笑道:“太师何出此言?在下一心为国,如何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望太师明示。”
蔡京也不理他,径直走到阶下,上奏道:“陛下,如今河西之地、燕云十六州俱被西夏,辽国夺占,我大宋自边境至开封大部为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如抽调边塞之军及京城禁军前往镇压反贼,纵然能迅速平乱,西夏,辽国,金国一旦得知消息,铁骑大军不需十日,就能兵临东京城下!现国内贼军是皮毛之患,而夏、辽则是国家心腹之疾,按宿太尉之策,我大宋国土不出一月,皆成外族囊中之物了!”
宿元景闻言,顿时怒道:“然依太师之言,又有何见教,如今四方贼寇侵州略府,地方更是兵力薄弱,无以抵挡,你又有何良策救大宋社稷于危难之中?”
群臣为此事争吵不休,徽宗正欲叫退朝,待他日再议,忽有殿帅府太尉高俅上前道:“诸位,在下有一愚计,或可解朝廷之困。”众文武听此言,皆停下争执,只待高俅后话。
高俅一顿,继续道:“宿太尉以汉末情形比之大宋现状,虽无十分不妥,然当今天下有一处与汉朝全然不同,黄巾贼乃是邪教之徒,组织严密,只能以力破之,而当今天下贼寇有王庆、田虎、方腊、宋江四家,以我看来,朝廷可诏安,或离间,或安抚其中一贼,使之为朝廷所用,而使四贼自相残杀,此乃驱虎吞狼之策。”
蔡京道:“此计甚好,只是不知该诏安哪一家?”
高俅又道:“山东宋江,此人原是小吏出身,本为忠义之人,如今反上梁山也是无奈,我等一旦诏安,宋江必定归顺朝廷。”
徽宗听完众人之言,道:“现如今,宋江等人虽与朝廷为敌,然朕时有听闻,宋江等在山东打破数座城池,却从不占据州郡,想必能为大宋所用,高太尉此策甚佳,朕准之。”
遂令群臣退朝,派太尉宿元景前往梁山诏安,使高俅统管全国战局,众人各自领命而去不提。
当日夜里,高俅正于殿帅府内议论时局,忽虞候陆谦来报,有蔡太师一行众人前来,高俅眉头一皱,挥手屏退左右,只让陆谦立于右侧,无一时,蔡京,童贯,杨戬三人入得府内,见了高俅,双方皆拱手以礼,随即入了白虎节堂,五人坐于两边,高俅自坐上首。
沉默片刻,蔡京先开口道:“今日陛下问应战之策,高太尉为何进言诏安宋江,难不成是忘了前番五伐梁山之辱?宋江屡次与我等作对,实乃心腹大患,待得他日若与其同朝为官又岂能安心?”
童贯亦道:“高太尉,我等前后率数十万大军围剿梁山,却被贼人杀死官兵数以万计,如此大仇岂能不报?以我看来,何不借口皇上召见将其聚于京内毒杀之,以绝后患。”
高俅闻言哈哈大笑道:“你等如何目光浅薄至此,我等与宋江吴用交手数次,莫非不知其手段?若依童枢密之言,吴用必定佯装前来,暗中埋伏兵马,或是联络田虎王庆方腊共同起事,你们却要如何应对?且如今四方贼寇群起,纵灭得宋江又何有余力应付其他贼寇?”
杨戬又道:“然而若是诏安了宋江,陛下必令其征讨各处,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