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十室忠信(求月票)(1/2)
凌云和公主这一路的进展似乎比想象中要顺利很多,因为他们回到西安府没有多久,就收到了秦王殿下派人送来的粮食和银两。粮米足有二十万斤,银票和银两加起来,大概是二十五万两。秦王这次,算是真的下了血本了。但是他没有做陪本的买卖,因为公主那块牌子,让他从内心深处感到了无比的忌惮。和自己的王位比起来,这点钱粮真的不算什么。
收到粮米,凌云立刻吩咐,平均分发到个州县,并且立刻要开设粥厂粥棚,原则是,不许饿死一个人。如果有谁,在这件事情上稍有动作,请旨诛杀其九族。
剩下的,还有一部分现银,立刻到江南鱼米之乡去才够足够的粮食,只要是挺过去这段时间,朝廷的租税收上来,就可以兴修水利工程,到那时候,再也不必担心旱灾的问题了。
旱灾是小事,但是由此会引发的动乱,可能让这个刚刚稳定下来的朝廷局面,再一度陷入窘境,甚至是绝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情况,劫数,或者说是气数。
在明史上,有个记载,说的是崇祯帝朱由检,旱九年涝九年,早朝的时候大哭失声,但是大臣们却保持了出奇的平静和一致。任凭皇帝大人哭完,然后朱由检说,:“朕也不是失德之君,自从即位以来,三更起身五更不眠,纵容天意不愿佑我,人力也可以补救啊,这么些年了,补救有什么用啊!”,大臣们表示,:“这是气数!”。
气数这个东西,一般都是算命先生用来忽悠人的,你可以不信,但是有时候,你却是绝对的避不开,有道是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崇祯遇到的这个妖孽,不是李自成,也不是高迎祥,他们只是流贼而已,真正的妖孽,能够左右大明朝走向的,是天灾。是否亡国,就看救灾是否能够做好,在这一点上,凌云的认识比较深刻的。
救灾就是救民,救民也就是救国,凌云此刻知道,自己肩上的这副担子,能让自己深刻到体会到,什么叫做国计民生,一丝一毫都不能大意。
说了这么多的时候,也许会有人不解,一个后现代的大学生,就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穿越到了明朝末年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像很多的穿越题材的主人公那样,娇妻美妾抱满怀,处处都都是顺利的不行不行的,关键时刻,还总是有贵人相助。凌云则不同,他从来到山海关开始,面临的就是绝境,当时山海关正面临着被大举进攻的危险,凌云和他的战友们都是把脑袋拴在了自己的裤腰带上面。
然后,他又一次次带着自己的几个兄弟深入敌后,一次次的让一支六人小编队的薄弱力量影响战役的格局,最后,他竟然一个人,在机缘的巧合下,深入敌后盛京城,在那里,他说服了多尔衮归顺大明,借力打力软禁了皇太极。护送朱由检回京继承皇位,不远数千里去陕西赈灾。这一切,凌云都责无旁贷。
他喜欢明朝的一切,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要的原因,他更希望天下太平,战乱消弭,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是一个简单到用四个字就能说完的词汇,但是真正想做到,又是谈何容易啊。而凌云,用他自己的一切践行着这四个字。
天下太平,理想,就是如此,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是,需要用全部去践行。凌云很累,这样的疲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压力。一个省普遍受灾,靠一个人来督促,这需要多少的精力才能达到,凌云就算再牛,毕竟不是超人,只手不能遮天。
如果想闹海,你首先得有足够的风火轮才行,现在,他有两个帮手,一个是周杨,时任渭南同知,一个是张章,时任三品的参将。这两个人中,周杨还没有获得他的足够信任,可以说,他能用的现在只有一个张章。他需要帮手,帮助他完成这场难办的差事,就地取材。有道是,十室之内,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难道这个陕西一省,这么多的官员,就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情的人吗?他还不相信,吏治会破败到不可以调和的地步。果然是那样的话,大明朝,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很可能性了。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提拨。把实心任职的官员破格提拨上来,让他们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和他们应该得到的官位和地位。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如果做官的初衷是为了做事,那么他做官肯定是个好官,做事业,做为老百姓该做的事情!
凌云在出京的时候,已经跟皇帝请旨,凡是陕西境内,正四品以下的官员的升迁贬谪,甚至任命,不必事先请旨,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说,正四品的参政,一直到从九品的府学教授和县衙主簿。说升你就升你说降你就降你。说任命你就任命你,没准还能说砍你就砍你,绝对不会跟你客气。
正是有了这样的特权,才能大胆的选拔官员,任命官员。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当然,这样的选择也需要过程也需要时间,对于凌大人来说,他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当然即使没有时间也要挤时间去做,因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只能去和时间赛跑。现在还有两个人是可以用的,也许,她们本不该搅合进来,因为这个事情和她们毫无关系,奉旨的钦差是凌云,副手是张章,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