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成果丰收(2/2)
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现大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唐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浑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李世民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年轻的谏义大夫陆贽与薛存诚在这一年里也是特别的耀眼。他们二人主领的门下省在这一年中给皇帝提出了劝谏八百余条被接受七百余条着实惊人。皇帝从谏如流的美名也渐渐流传开来。每一个臣子现在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人攻击或是被皇帝记恨。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清明而又团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少见大部份的人都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大唐的展与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见解。集思广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习惯。主流风气的变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由于门下省这一年做出了特殊贡献陆贽被加封为侍中正式成为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无须再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年仅三十五岁的陆贽从此大放异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达到人生的巅峰。陆贽所空缺出来的左谏义大夫一职也由今年表现出色的门下侍郎王叔文所顶替。对于门下省这个部门李世民是异常的重视。在年会上他宣布了一条政令:从景兴二年元月起凡门下省的每个官员每逢半月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议论这半月来皇帝与朝廷的言行得失与政措恰当与否。事无大小皆可议疏而且上疏者无论所言何事、所论是否正确先赦无罪。
察纳雅言与人为善。这是李泌临走时留给李世民的劝谏。现在他是切实的做到了。朝廷里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将以往大唐的浑浊空气一扫而空风气变得清明而又舒适。
最后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对年后即将举行的科举进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为大唐的进士本来就很难考。有些学子考了十几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后来礼部春闱选试不中依旧落榜只能离开长安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当幕僚碰运气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韩愈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议皇帝仿效武周朝时则天圣后做法将进士召集起来进行殿试由皇帝和宰相来合力把关。而且就算是殿试不中的落榜进士也可以进集贤殿修书学习以备朝廷用人之时来选用人才。
武元衡的这一提仪获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认可。众臣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深知这步入仕途的艰辛。武元衡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李世民自然是高兴应允。他下旨过年之后就亲自主持殿试遴选人才并将这一措施正式定为一项国策。他还让宰相陆贽担任贤殿知院事年轻的韩愈当他的副手专门负责编修国书典籍和管理那些进入集贤殿的学士们。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