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船帮(1/2)
田老爷既已明白,陈叫山是为红椿木,觉着事情便变得简单了,脸上有了笑容,拒笑容有些硬,“陈队长,这事儿好办,斗山上的红椿木多得很,回头我便叫人伐了,给陈队长送过去……“
陈叫山走到骆帮主跟前,与骆帮主一番耳语,转头便问田老爷,“不知这斗山上的红椿木,多少钱一方?”
田老爷连忙赔笑,“陈队长怎说这见外的话,钱不钱的,都不是啥事儿……我田家庄便是穷得揭不开锅,也不敢去挣你陈队长的钱啊……”
陈叫山抿嘴点点头,“那好,你尽快给我送到乐州来,多多益善!”
田老爷连连点头答应,遂又拱手招呼,“陈队长,你看这天色也不早了,不如到我庄上歇息一晚,也好让兄弟们吃一杯我田家庄的浊酒……”
陈叫山摆摆手,“不了不了……田老爷的盛情,我陈叫山心领了。前面的兄弟们,已经回乐州报信了,我们早些回去,以免老爷夫人担心……”
“陈队长,一路保重……”田老爷拱手相送,“五日之内,我一定将木头送过去……”
离了五门堰,没走多远,天便完全黑了下来。
陈叫山与骆帮主并排而走,陈叫山说,“骆帮主,你再谝谝凌江和船帮的事儿嘛,好多事儿,我都不是太明白哩……”
“呵,这些东西,说来话长啊!”骆帮主转头看了看陈叫山,“你是山北人,一马平川见得多,山南的沟沟岭岭,江河跑船,自是见得少……”
三千里凌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自宁羌大安冢山发源,一路向东,在汉口注入长江。明代以前,凌江水运主要集中于军运和漕运,由官方主办,起到了军事控制防御之作用。明朝初期,由于实行荆襄禁山政策,凌江航运一度受阻,直到明中后期,凌江航运才得以重新发展。明崇祯年间,金安遭灾,金安人李登科“自楚贩米归,倾舟散之”,由此拉开了凌江商业航运的序幕。
清代初期,政府对山南地区实行移民垦殖政策,鼓励江南楚、皖、赣、川等省流民向山南、鄂西移垦,数以百万计流民涌入该地区。“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
移垦政策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是山南人口急剧增加,地力供养不足,无业劳动力增多。至道光初年,山南人口由康熙初的49万骤增至384万。另一方面这些移民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种养殖、开矿办厂等商品生产。
商品生产吸引各地商贾纷至沓来,沿江形成了汉口、襄阳、金安、洋州、乐州、梁州、宁羌、沔州等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川、楚、陕、豫、赣、晋各商,列肆于此,懋迁有无”。大量手工产品和山货土产囤积于此,依靠水运行销山外,同时大量棉花、花布等生活日用品,也凭水运转销各处。
道光、咸丰时期,太平天国起义阻断长江航运,入川物资借助凌江转运。“道咸间,洪杨之变,川江路梗,货物转运多由此取道入川。”商品贸易的活跃,带动了凌江水运的空前发达。
随着商业水运不断发展,大量的人吃上了“跑船饭”,然而货运吞吐量的不断加大,致使单家独船,已很难满足货运需求,于是,船帮便应运而生了。起初的船帮,只是船户们相互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货运,利益均分,同时,免遭各方势力的欺负!卢家大船帮,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后来,卢家产业不断壮大,由水上转到岸上,买地置产,农桑水运,齐头并进,卢家祖上便渐渐无须亲自跑船了,而是雇人经营。卢家形成了造船、修船、跑船一条龙的船运体系,与上游的梁州船帮,下游的金安船帮,形成了凌江上的三大船帮。
卢家大船帮,分为本帮、船户、散船户,本帮直接受雇于卢家,船户和散船户,则受雇于本帮。本帮内,有大帮主、副帮主各一人,船工、水手、脚夫、纤夫数百人。组织货物,联系货主,安排航行,主要有大帮主一人负责。造船修船,管理船户、散船户,码头建设,则主要由副帮主负责。船户的船只,可自己制造,经由副帮主检验合格后,方可加入船帮,也可以由本帮船厂造好后,直接分派给船户,其造船费用,则由运费逐次抵消。一般说来,船户多数以船为家,与本帮的大船一同航行,而散船户,则是半船半农,只是将乐州境内各处物资,由虚水河、堰沟河、南沙河、牧马河、文川河等凌江支流,运到凌江上便可,航运间隙里,则照样如一般庄户人家一样,种地种田,养畜栽树。
本帮的大船,主要以木帆船、三桅船为主,而船户的小船,则有鸭首船、铲子船、鳅子船、驳鳅子船、毛板船、梭子船等等。造船所用的木材,以红椿木、楸木,彬木为主,柏木、杂木为辅,其中,乐州境内的红椿木,因其各处散布,生长缓慢,最为珍贵,是造船的最佳木材……
一气说了这么多,骆帮主有些口渴,便拧开皮囊子喝水,用袖子抹了下嘴巴,叹了口气,“唉,我骆征先老了,越来越不中用了,未来的卢家,还要依靠你们这些年轻后生哩!陈队长,你此番取湫,历捐险,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