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纸与粮(1/2)
第四十一章纸与粮
“现今纸张贵否?”
赵征沉吟少许,又问了一个问题。
“回陛下,如今贩卖的纸张多粗糙,却着墨差,墨迹易晕染纸张,好的纸张多为世家把持。很少贩卖。”
赵征看着眼前的老头儿,几日不见,他发现这老头儿对于狠插世家大族几刀的功力愈发的见长了。
“而且好的纸张制作靡费不菲。因此,就算贩卖价格也会十分高昂
好的纸张从选材到制作所添加的药水均十分精细,因此价格一直降不下来。”
赵征继续问道
“朕听闻上好的纸张需要添加专门提取的药水,既然药水贵重,为何没有专门种植这种原料?”
“回陛下,眼下百姓吃饭尚且成问题,如何会有闲田种这种无用之物?”
赵征算是听出来了,在姜渊眼里,他的这个问题已经约等于“何不食肉糜”了,因此老头儿语气有些不高兴了。
事实上赵征自己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大约就是老头儿回答的这样。在这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全年拼命种粮食尚且不一定吃饱饭,谁有闲心种什么经济作物去。只有填饱了肚子,人们才会有闲心关心钱。事实上比起兜里的钱,人们更关心仓里的粮。
别把古人想的一文不值。实际上经过长久的经验总结,古人早已发现有钱不一定能吃上饭的道理。货币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代换物,并不等于物品本身。人们只是人为的赋予了货币价值,实际上脱离了物品本身,货币一文不值。
想到这儿,赵征觉得自己现在有些冒进了,于是他又与姜渊聊了一会儿有的没的,最后交代姜渊回去研究如何降低墨与纸的成本后,赏赐了一盒墨后,就放姜渊离开了。
姜渊离开后,赵征又召了户部尚书宁瑜。在等待宁瑜面圣的时间里,赵征一直感叹着赵氏祖先的先见之明以及识人之明。老早准备了河东道这么一个地方以备不时之需,这是先见之明。找了姜渊、宁瑜这么一帮公心为上的老人是为识人之明。
宁瑜作为朝廷户部尚书,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难打交道的人。宁瑜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前面说了,即使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当几年官也变成了世家,但是宁瑜是个例外。
宁瑜把自己做成了孤臣,与朝堂上所有大小官员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就连家里的子孙娶妻,也从不挑有官身的人家。
同时宁瑜对递上来的批款条子审查极为严格,他甚至会亲自计算每一次请款条陈中每一分钱的用处,然后给出一个他计算出来的数目遣回去,如果对方认同他就照着自己计算的数额批款,如果对方不认同,他就不再理会,直到对方认同为止。
总结下来,宁瑜就是一只铁公鸡,锱铢必较的那种,
宁瑜很快就来了。他对赵征要比姜渊对赵征随便的多。不紧不慢的步伐走进来,规规整整的行礼,然后坐到坐席上,准备听赵征用什么理由从他手指缝儿里扣钱。他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不管说啥,先回答两个字——没钱!
“宁卿,现如今我大秦税收几何?”
这个问题让宁瑜有些愣住了,这跟他想的并不一样。但是没关系,他回过神来后几乎没有思考张口就来
“回陛下,国朝税收为全年一次,十税其四。这其中三成必须用粮食缴纳,剩余一成可用他物代替。”
十税其四,讲道理,赵征不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高昂的税收标准。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与以往朝代也不同,秦国是秋天收税,且只有这一种税收,上到朝堂衮衮诸公,下到牙牙学语的幼童,都知道大秦严禁巧设名目横征暴敛,朝廷只承认这一种税收,且除了灾荒之年从未变过税率,十税其四,从未变过。因此老百姓交完四成税后,剩下的六成全归自己处理。
放在封建王朝,这已经是十分合理十分人性化的税收比例了。虽然历朝历代不乏十税其一的税收比例,但是加上层层盘剥叠加,到了老百姓头上,那就是十税其六十税其七的程度了。两厢一对比,就会发现秦国的税收比例真的十分合理。
“既然是十税其四,那黎民百姓可能吃饱肚子?”
“回陛下,不能。”
“为何?”
“虽然我大秦严禁巧设名目盘剥百姓,税收自太祖开国以来就定死了十税其四,但是土地是变化的。遇到灾荒之年,百姓只能变卖土地换取口粮,如此历经数百年来,土地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十税其四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对世家大族的保护。世家大族拥有大量土地,他们缴纳四成税粮后,余下的六成实际上是属于他们的,并不是属于百姓的。百姓拿到的是世家的工钱。”
土地兼并!
这又是一个常见的弊病!
随着一个朝代的延续发展,土地会逐渐集中于世家手中。百姓手上的土地会越来越少。为了种田,为了口粮,百姓只能从世家手中租地种。而秦国规定严禁擅加税名,租种就变成了打工,世家付给租种土地的百姓的是打工钱!
赵征暂时放下世家这个难题,转而问道
“爱卿可知那种粮食产量最高?”
“回陛下,关中多种稷,产量可观,其次为麦。南方多种稻。还有黍、麻、菽等。其产量视土地不同,产出不同。”
古代多种植五谷,就是稻黍稷麦麻,南方多水,因此多种稻,北方水少,多种稷、麦。古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