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开国左相——汪广洋(1/2)
汪广洋,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朝开国左丞相、右丞相、谏官、参政、著名诗人。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诛。
作为元末的一名进士,汪广洋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只是客居在太平,静静地等待机遇,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渡过长江防线,攻下采石矶,进驻太平。当时的朱元璋求贤若渴,闻汪广洋才名,便于帅帐之中召见,两人相谈甚欢,朱元璋非常欣赏汪广洋的才能和识见,当即将其留任军中。后来,汪广洋的仕途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直到朱元璋坐享天下得时候,他被任为左丞,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似乎是为了论证那句“高处不胜寒”的名言,汪广洋从担任左丞,到被赐敕诛之,十年之内,三起三落,可谓惊心动魄。
在大明王朝担任丞相的共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杨宪和胡惟庸五人。朱元璋平定天下后,首先立了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徐达常年在外领兵作战,实际掌握相权的仅李善长一人,李善长称病请假休息,中书省无人管领,朱元璋遂召在陕西参政任上的汪广洋为左丞相。
当时,汪广洋的搭档是右相杨宪。杨宪处事霸道、善于专权,虽然汪广洋的职位在杨宪之上,但他性格“宽和简重”,遇事处处避让,甚至违心依从他,但这样仍不能免去杨宪的嫉恨。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罪名是“奉母无状”,明代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便是大罪,至于刘炳是否真正掌握了汪广洋对母亲不孝的真凭实据不得而知,只知汪广洋并没有辩解、反击。
于是,朱元璋严词斥责汪广洋,将其削职为民,放逐还乡,杨宪感觉处分还不到位,担心他日后咸鱼翻身,便再次向朱元璋奏本,于是处分升级,汪广洋被迁徙到荒僻的海南。这是汪广洋宰相任上的第一次起落。汪广洋被贬,杨宪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并很快升为左丞,他大肆玩弄权术,“市权要宠”,然而好景不长,李善长弹劾杨宪虚构事实,诬告大臣,陷害同僚,朱元璋很快将其处死。杨宪伏法后,被贬几个月的汪广洋马上被召回,这一年,朱元璋曾大封功臣,汪广洋亦被封为护军忠勤伯,在封伯的诰词中,皇帝称汪广洋“善治繁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
李善长因病告老回家,由于徐达仍在一线领兵,中书省的工作不能没有人主持,朱元璋便起用汪广洋为右丞相。汪广洋曾经追随朱元璋多年,且为人小心谨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对他放心,但他谨小慎微,事事请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于是,精明强干的胡惟庸乘虚而入,进入中书省,担任了左丞相,此时的汪广洋仍然一如既往,对朝政几乎不置一词。朱元璋以“广洋无所建白,久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这是汪广洋宰相任上的第二次起落。
也许是君臣缘分,朱元璋始终认为汪广洋是可用之人,仅仅过了一年,朱元璋又想起了汪广洋的诸般好处,于是再次下诏将其召回京城,担任左御史大夫。朱元璋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拜汪广洋为右丞相,以期达到制衡作用,改变胡惟庸一人独相的局面,但是,汪广洋慑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沉溺于诗酒以自保,事事调和,随波逐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重要公务“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朱元璋很不满意,曾经多次约谈汪广洋,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可是汪广洋仍然我行我素,始终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中丞涂节奏称,刘伯温患病后因服用胡惟庸安排的医生所开的药方,肚中长硬块而不治身亡,显然为胡惟庸整蛊致死,而作为胡惟庸同僚的汪广洋应该知情,朱元璋宣汪广洋当面对质,汪广洋坦然回答:“无有。”于是,皇帝大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
太平,是一个对汪广洋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地方,也许是冥冥中注定,太平是他的发祥之地,是朱元璋第一次约见他的地方,而最终,他又被朱元璋斩杀于此,太平又成了他的伤心之地。这是汪广洋宰相任上的第三次起落,而这一次落马还搭上了性命,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纵观汪广洋的三次罢相,其直接的原因并非器量小不能容人容事,而是他的容忍超过了应有的度,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恰恰是汪广洋的过度容忍,导致了朱元璋对他的不能容忍,他的致命弱点在于谨小慎微、性格懦弱,以至于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汪广洋,还是一位颇有才名的儒将,他年少之时师从名儒余阙,通经史,善篆隶,工诗歌,著有《凤池吟稿》八卷。戎马倥偬之时,他常有吟诗作赋的闲情逸致,比如他的《与栾凤同使广陵马上偶占二首》中的“昔为歌舞池,今为战争场。与君骑瘦马,联辔踏夕阳”之句,给人一种沧桑之感。而《珠湖隐者篇》则风格豪迈:“李白醉暮宫锦袍,倒骑长鲸鞭怒涛。笑歌濯足九江水,睥睨万象轻鸿弥心歉鲇肜畎滓谎潇洒的“珠湖隐者”,显然是诗人自况。
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