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赤狄灭卫三(1/2)
随着赤狄进入沫都,卫国灭亡,这座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古城被正式废弃。但是谁能想到,卫文公复国后,卫国竟能成为最后一个被大秦灭亡的诸侯呢。
公室成员混在难民之中匆匆赶到河边,人们此时已经能够望见对岸宋军的战旗和营地。此时赤狄的先头部队距离逃难者已经不足三十里,宁庄子征集了一支敢死队,准备做最后的抵抗;而对岸的援军则派出船只来接应卫人。
赤狄的先锋疾驰而来,但是遭到了卫人的伏击。敌人损失了一些人,只好掉头逃跑。敌人逃出包围圈,指挥官登高一望,发现左侧广大的土地上一览无余,一个敌人也没有。他立即帅军绕到左侧,兜了一个小圈直接攻入难民队伍。。
这次进攻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挤到船上,很多船都被扒翻,船上的人便栽进河里,会水的和不会水的、勇敢的和怯懦的人全都搅在一起淹死了。还有大批的人自杀似的冲进河里,这些人的魂魄已经被勾走,他们为了逃避赤狄的铁蹄,最终却淹死或冻死在河里。
宋人看到这种乱象,急忙驾驶船只逃离这片人间地狱一般的水面。救援者的离开使得卫人彻底绝望,但是此时宁庄子带着敢死队气喘吁吁地赶回来了。已经疯狂的卫国人再次给赤狄以不小的杀伤;此时太阳已经落山,赤狄害怕遭到更大规模的反击,于是调转马头撤退了。
残余的卫人趁着夜幕渡过黄河,宋桓公亲自在南岸迎接亡国之人。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赤狄大部队开到岸边;来不及渡河的卫人要么沿河逃走,要么被杀或被俘。
此时天上下起冷冷的冬雨。上天垂泪,河水呜咽;相比之下,人类的悲声反而算不得什么了。
两军隔河对峙了数天,双方都没有主动出击的意思。齐师很快也赶到了,齐师后至不是因为他们惰怠,而是因为宋师的行动太快了。赤狄对齐国人还是相当忌惮的,他们不敢做出挑衅行为,又怕齐国人主动发起进攻,所以主动撤军了。
石祁子对幸存者进行了统计:活着到达南岸的卫国人最终只剩下七百三十人如果把全部男女老幼组成一支军队,一个千夫长就可以统领全军了这个数字使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好在卫国在河南还有些城邑,加在一起还有十几万人。
卫人在曹邑立昭伯的儿子为君,此人是为卫戴公。
卫宣公杀太子立庶之后,公室大夫和国人一直对统治者不服。太子伋有两个同母兄弟,一是黔牟,二是昭伯。卫宣公死后,大夫们由于憎恨卫惠公和思念太子,这才制造了驱逐卫惠公改立黔牟的事件。
后来卫惠公在齐襄公卫的鼎力帮助下复位,并且一直稳稳地坐到死。懿公继承君位后,卫国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昭伯的儿子们便逃到齐国去了。随着卫懿公战死,卫国人终于摆脱了卫惠公一支的统治。大夫们希望在昭伯的后代中寻找君主,于是废了卫懿公的太子开方,改立卫戴公为君。
可是卫戴公由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就去世了。齐国人便把戴公的弟弟燬送到曹邑,卫国人又立公孙燬为君,公孙燬是为卫文公。
卫文公把滕和共的两个城邑的五千国人迁到曹邑,这样一来卫国总算有了新一代国民。
卫文公的姐姐许穆夫人不顾丈夫的反对赶到曹都,并带来了很多财产。但是许穆公那个老顽固送信来说,如果夫人执意留在卫国,就不要再回去了。
许穆夫人与兄弟和大夫们依依惜别,并且作了一首载驰以表达自己对故国和故人的眷恋及对许国人的厌恶。这首诗现收录在诗经?鄘风中。
齐桓公派公子无亏孟武率甲士三千人,战车三百乘戍守曹邑,齐国人又送来了牛羊猪狗鸡各三百。卫文公把国家所有剩余的战车集合在一起,总算凑了三十乘。这些就是他复国时的全部家底。
卫文公是位英明勤政的君主,他任用贤明、鼓励供耕、敬教劝学、通商惠工。在建设新国家的大业中,人们经常看见他穿着与普通人一样粗布的衣服,干着和力役们一样的活计,吃着和工人们一样简单的工作餐。卫文公在位共计二十五年,到他去世时,卫国已经拥有战车三百乘。
卫文公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三百乘是个什么概念呢卫文公去世后的第三年,晋军在城濮击败楚军,成为华夏霸主;晋国当时拥有的战车总量是七百乘。
制造战车容易,但是每乘战车要配三名甲士、四匹战马、七十五名步兵,还要制造相应数量的兵器、甲胄,需要相应的辎重、杂役。征集以上军赋需要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总体算下来,这就是个巨大的工程了。
赤狄的雷霆战法也把郑国人吓得不轻。郑文公命令大夫高克带着一支队伍到黄河南岸的清邑去,驻守一个重要的渡口。。
不久,危险消失了,赤狄军已经远离黄河而去,但是郑文公仍然没有将军队召回来,军官和士卒们便百无聊赖地四处游荡、靠着舞枪弄棒消磨时间。久而久之,军心开始动摇起来;士卒们谈论起齐襄公把连称和管至父放逐到葵丘戍边的故事,都觉得自己被高克拖累了,他们不想再被郑文公利用,就发生哗变逃回国内。
高克不敢回国复命,便逃到陈国去了。原来高克自持有些歪才,处处与郑文公争风头;他还写过一首下流诗,借此影射郑文公的愚蠢无知。郑文公被他揭了短,因此特别厌恶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