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忆往事(1/2)
渐渐的十里八乡的大姑娘都在盯着范老汉家的小儿子,隔三差五的总有七大姑八大姨登老范家的门,打算给范老汉家的幺儿说合婚事呢。
结果出人预料,很是招附近大姑娘小媳妇稀罕的范建国,谁也没瞧上,偏偏就看上了下放到大队里接受劳动改造的来自京城的右派张教授家的小闺女了。
张教授夫妇都是留过洋的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在京城的大学里当教授教书育人,结果不言而明,在那个混乱的年月知识分子就不是什么好词,被打成右派的张氏夫妇连带着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一起被发配到这穷乡僻壤,境遇可想而知。
得知小儿子觊觎张教授的小闺女,范老汉气得戳着老儿子的脑门大骂:
“你个王八羔子叫猪油蒙了心,也不瞅瞅自己什么德性,人家张先生家是喝过洋墨水的,你瞧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别看他们现在熬哭日子,指不定哪天就翻了身。你才刚识几个大字就不知天高地厚咧,人家书香门第家的大小姐也是你能惦记的?”
在范老汉朴实的思维里,有学问的人都是有真本事的,不是自己儿子这等土里刨食的村汉能高攀得起的。
偏偏范建国也是个情种,只是把范老汉的话是耳边风,腆着脸上赶着往张教授夫妇跟前凑,一门心思讨好着在农村受苦的张氏夫妇,平时有事没事没少帮衬着。
可怜张家是书香门第,一家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扛,到了乡下家里老小没少受罪,不用说下地干活了,就连家里挑水都是件难事。眼看有个热心的后生小伙子成天的搭把手帮个忙,很是感激。
一来二去的张家的小闺女张小燕就跟范家的老儿子范建国偷偷好上了。
在村里,就没有那不漏风的墙。
范家老儿子看上右派家小闺女的八卦很快便被大婶子小媳妇传遍了十里八乡,招来乡人一阵阵笑话,等风声传到张氏夫妇耳朵里的时候,都已经路人皆知了。
为此范建国没少受张氏夫妇的白眼,可怎耐他脸皮够厚,还是一个劲的往前贴,诗书传家的学问人也没奈何,只能靠着还打着光棍的两个儿子对范建国围追堵截,严防死守。
好在在那个年月门当户对也不知道该怎么个讲究法,知识分子也得屈从现实啊,功夫不负有心人,七二年年初,元旦的时候,范建国跟张小燕结婚了,有情人喜结连理。
没有多久,张小燕就怀孕了。到了年底,就生下了龙凤胎。
老大是姑娘,依照农村的规矩只给取了个小名,叫小宝。
老二就是范伟杰了。
刚结婚的范建国原本以为他这辈子就会这样安稳的过下去,没成想变化来的是如此的迅速。
说老实话,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后,当张小燕跟范建国商量说,想参加高考的时候,范建国犹豫了,经过一夜无眠后,深爱妻子的范建国还是同意了,否则张小燕连证明都开不出来。
七七年的十二月十号,张家大舅子、小舅子以及张小燕报名参加了动乱后的第一届高考。
七七年的腊月二十八,除夕的前一天,县里乡里一群人敲锣打鼓的来到村里,给张教授夫妇送去了儿女的录取通知书,范建国已经快三十岁的光棍大舅哥考上了长安交通大学,小舅子考上了京城农业大学,而张小燕成绩最好,考上了水木大学。
这个消息在整个县里这都是个大新闻,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十里八乡。搞到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襄樊行署,当时县里乡里大大小小来了上百号人,敲锣打鼓很是热闹。
当消息传到这个偏远乡村的时候,范建国他爹范老汉沉默地拿着旱烟袋,在地头蹲到天黑也没见回来,或许这个朴实的农村老汉已经预见到小儿子不远的惨淡未来了,或许是为当年他没能拦下小儿子的婚事而后悔。
七八年发生了许多事情,这一年的二月二十七号,范建国的光棍大舅哥、小舅哥以及张小燕带着行李离开了呆了十几年的乡村。
接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燕京召开,张氏夫妇这对右派臭老九终于摘掉了戴了好久的帽子。
很快的,张教授夫妇就恢复了工作离开乡村回了燕京。
七八年年底,学校放寒假的张小燕在母亲的陪伴下从京城回来了,村子里人都看西洋景似的打量着这个从京城回来过年的范家小媳妇。
大半年时间,母女俩的穿着打扮就翻了个,村里的婆姨私下里都嘀嘀咕咕的,也不知道在传些啥。半年没见过儿女的张小燕抱着已经不认识妈妈的范小宝和范伟杰,眼泪止不住的流。
过年之前,张小燕母女俩带着刚满五岁的女儿一起踏上了回京城的火车。怀抱范伟杰的范老汉拦下了抱着孙女不撒手的范家老奶,范老汉心里或许也是不舍的……
离开的时候,范建国失魂落魄地盯着自己的媳妇和她怀里还没大名的大女儿,在丈母娘的拉扯下,张小燕最终抱着闺女踏上了开往京城的火车,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七九年二月,好久未见的大舅哥风尘仆仆的赶来,在行署两个年轻干部的陪同下喊回了正在生产队坡地上薅草的范建国,带来的是一份离婚协议书和四百块钱。
在范家老奶的哭天抢地中,范建国盯着协议书上那娟秀的签名看了好久,最终咬着牙一笔一划的在那个熟悉的名字下边尽量工整的写下了自己的大名,结果却发现并排的六个字对比是那么的刺眼,深深的刺痛了这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