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2/3)
持温饱水平,奔小康肯定是没什么指望的。别说奔小康,就连看病买药,孩子上学,甚至是购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显得十分拮据。
所以,农民们除了种田交公粮,生产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再养些家禽家畜之外,还得想方设法做点其他生计,这样才能增加家庭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维持全家人基本的日常开销。
有人学了手艺,成为工匠,如木匠,篾匠,砌匠,石匠。
有人做起生意,开店铺或是摆摊,售卖各种商品。
有人买了农用车跑运输。
有人创办小型养殖场,或是蔬菜大棚。
实在不济,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去附近建筑工地打打零工。
文长失去了既体面又有稳定工资的教师身份之后,他没有多少时间用来怨愤,必须很快作出决定:
身为一家之主,除了继续耕作自家田地,自己到底还要从事什么行业,才能早日还清外债,维持全家老小的基本开销?
他除了会教书,别无长技,又年近不惑,想新学手艺太难了。
做生意?没本钱不说,他书生气十足,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是做生意的人。
那时候,这里长年外出打工的村民还不多见,民工潮还未流行起来。
况且,文愿背井离乡,长年累月远离家人。
考虑再三,文长打定主意,联手妻子办起了豆腐作坊。
他在自家厨房后面,搭起一间简易的木板房,开始了边摸索边改进的创业历程。
这个小作坊,以黄豆为加工原料,主要制作豆腐、豆干、千张、豆浆和豆腐脑等豆制品。
此后,文长和杨彩云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分工合作:
天还没亮,夫妻俩就得起床,赶紧加工前一晚浸泡好的黄豆,一大早就要生产出豆浆豆腐脑和豆腐块豆干等系列产品。
然后,杨彩云踩着三轮自行车,赶到乡上早市摆摊售卖。
小摊的销售量有限,文长还得挑着沉重的货担,走村串户流动叫卖,每天早晨和傍晚要卖两趟。
豆腐作坊每天还会产生大量豆渣,这是上好的猪饲料。
于是,文羽风家的猪圈里,从原来的一头猪增加到三头猪。每到过年前夕,辛苦喂养出的三头大肥猪,能卖不少钱。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和节衣缩食,文羽风家里,终于还清了所有外债。
此后,全家人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快就超过了以前文长当老师的时候。因为乡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其实是很微薄的。
文长当时之所以怨愤,其实更在意的是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体面,以及教书育人的理想。
一晃又过去了三年,2000年春天,文长心血来潮,承包了一亩池塘,开始养殖甲鱼。
因为他在央视农业频道看到一个节目,说是最近几年甲鱼市场行情大好,许多甲鱼养殖户发财了。
相比之下,豆腐作坊虽然收入稳定,但周边市场需求不大,同行竞争激烈,销量有限,终究是个小买卖,发不了财。
此前一年,在翠溪中学读高二的文羽鹏,眼看成绩没有起色,考大学没什么希望,于是主动辍学,和一帮同乡年轻人南下深圳打工,辛勤工作努力攒钱,为将来结婚成家做好资金准备。
文长眼看着大儿子羽鹏已经成年,心里开始盘算:
再过几年,羽鹏就要结婚成家了,给亲家的彩礼钱,婚宴开销,布置新房,买家具家电,这需要一大笔钱。
在这之前,最好能把自家房子加盖一层变成楼房,整栋房子里里外外都要装饰一新,然后风风光光地把儿媳妇娶进门。这也需要一大笔钱。
话说文家村这几年,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家,陆续把自家的老旧平房,升级为两层甚至三层楼房,外墙和室内装饰焕然一新。
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的文长,自然不甘人后。
然而,豆腐作坊的收入和羽鹏的打工收入,加起来也不多,况且羽要花不少钱。
盘算再三,文长决定搏一把,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投入到甲鱼养殖事业中。
养殖第一年,情况很不错,不仅甲鱼长势良好,而且周边城乡市场上,甲鱼依然畅销,价格波动很小。
养殖甲鱼开门红,第一年就获利颇丰,这大大刺激了文长的干劲。第二年,他加大投资,投入全部积蓄不说,还借了不少钱,将养殖池规模扩大到三亩。
新增的两亩养殖池,是将水稻田挖深改造出来的,成本不小。
不料,从这年中秋开始,甲鱼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价格暴跌。
文长亏损严重血本无归,再一次负债累累,他彻底傻眼了。
到了这年冬天,文羽风的奶奶突患重病。文长救母心切,咬牙借钱治疗。在县城住院两个月后,奶奶还是遗憾离世了。
2002年春节,文羽风家的气氛,冷清又苦闷。
爷爷奶奶都已辞世,年饭桌上只剩下四口人。
文羽风一边默默思念慈祥的奶奶,一边好言宽慰忧心忡忡的父母:“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家一定会东山再起的。”
哥哥羽鹏也跟着安慰父母:
“我跟几个同事商量好了,过完年就跳槽到一家大型手机厂,工资奖金比现在高不少。咱们全家人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还清外债。我现在才21岁,结婚还早着哩,有足够时间慢慢攒钱。”
听到这些话,文长内心既感动又愧疚:
两个儿子都长大了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