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荆襄之地回迁潮(1/2)
黄陂,赵诵正在与吴潜商议鄂州的事情,据闻临安那边传了信来,皇帝要在不久之后巡幸鄂州。
于是乎赵诵与吴潜便派人去安排鄂州的事情了。
赵诵道:“这事就交给履善他们吧,也让他们有机会历练一下。”
吴潜也不多说什么,文天祥那边他倒是放心,只是他现在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吴潜对赵诵说道:“官家已答应迁徙部分百姓入荆襄一事,不过我还是不明白官家要巡幸鄂州,我觉得此事兹事体大,再说现在鄂州等地还是残破一片,为稳定朝纲,天子还是坐镇王城比较好。”吴潜觉得迁移百姓倒还可行,可官家为何要亲自巡幸鄂州,这就有些让他不懂了。
赵诵想了想,忽然就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深思了一阵之后,忽然在心内惊呼起来。“莫不是?”
吴潜看赵诵表情有些不对,于是就问:“殿下在想什么?”
赵诵将他心中推测一事告诉吴潜。
吴潜听罢也骇了起来,思考的同时坐在太师椅上发起呆来:“若真如殿下所言,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赵诵问吴潜:“那终究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在太平时期,自然是好事,可现在战事过后,民生凋敝,一切应以百姓为重,让百姓先度过饥馑。”
赵诵又道:“此事终归是我推测,毕竟官家那边不可能会这么做,否则朝野上下会乱成一锅粥的。”
吴潜道:“巡幸一事历朝历代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我朝徽宗、高宗皇帝,莫不是如此,简简单单的一句巡幸,可不是随口一说,这其中必有隐藏的深层意思。不过鄂州附近湖沼遍地、杂草丛生,除非开垦为地,但需填大量百姓,开垦个十年五年才有成效。再说鄂州为四战之地,虽北有襄阳可守,也有长江水道为天堑,南有山脉阻隔,可当初我军若没有收复川中回师鄂州,估计鄂州这边现在正处于战火之中。比如建都,拿鄂州再与临安、建康府一比还是差远了,再说此地人丁不兴,比不上江南的膏腴之地,若做一州府还是可行的。”
赵诵听罢吴潜的话却道:“若以鄂州为都,眼下虽有弊端,但长此以往却不尽然,只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经略,而且还要保证荆襄之地不陷入战火之中。”
吴潜遥想起来:“荆襄一大片土地其实都是可耕种的,不过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此处,到那时候等荆襄之地成为膏腴之地,我恐怕早就不在了吧。”
赵诵看了一眼吴潜:“这话可不能这么说,左相有生之年必能看到。”
“人都有一死,我不知道将来大宋会如何,但心中总憋着一口气,自然希望我大宋国富民强,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难安啊。”
赵诵看着吴潜也没多说什么,这大半年他和吴潜相处的多了,发现这个老头挺忧国忧民的,为了国家宵衣旰食,甚是敬佩他。
吴潜与赵诵二人没有说话,而是在想同一件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也不知道这忽必烈到哪里了,大胜关那边的信怎么没来,还有吕文德与贾似道那边如何了?
正想着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禀告,正是贾似道身边的亲卫。
二人看了信之后便问亲卫事情的起因经过,听亲卫说起那边的事情。
赵诵道:“忽必烈派郝经当说客,以为我们都是傻子?这书信一点诚意都没有,说是和议,实际不过是逼迫我朝议和。他以为我朝只想维持在大散关——淮河一带,却不知道如今我朝正打算北伐,收复中原。”
“忽必烈这么做因为他面对的是贾似道。贾似道好大喜功,极爱面子,而且以往朝中一派贾党主和,自然会答应和议。不过我却没想到贾似道居然会拒绝,实在稀奇,但是仔细一想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自官家升位后,朝中再也不是过去主和派的时候了,所以贾似道他们也不能胡作非为了。”赵诵知道这贾似道的处境并不怎么好,因为朝廷有赵竑在,赵竑对这些朝臣控制地特别厉害,然后又想起历史上贾似道就将郝经扣押了下来,直到郝经死去。
“话虽如此,但眼下我们还得解决大胜关的事情。”
吴潜与赵诵商议了片刻,赵诵对那送信的贾似道亲卫道:“让人将郝经押往鄂州来,然后对贾相他们说即刻北上去援大胜关。”
“是。”
送信的亲卫又继续北上,而不久之后赵诵与吴潜登上了去鄂州的船只。
离开武湖之后赵诵与吴潜就进去了长江,此刻就见到长江下游驶来不少的大船以及各地的运粮船只。
赵诵道:“这些应该都是这些回迁的百姓吧。”
吴潜道:陛下行事手段很快,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我如今一想,就觉得陛下可能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否则按照时日计算,这些百姓怎么能这么快到达这儿。”
赵诵也觉得即便没有自己,赵竑都能很快地出手解决问题,实在令他不得其解,除非他是?
大船上都是百姓,因为战争他们之前就背井离乡,后来又因为战争结束了,他们在朝廷的诏令下又回迁了。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们并没有因为背井离乡而遭受到饥寒,反而得到了朝廷的优待。
只是他们还是担心回到故乡之后,会面对生活问题而活不下去,毕竟朝廷要解决那么多人吃喝拉撒是不太可能的。但他们又想到之前因为避乱迁移,朝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