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2/2)
答的什么?”“什么?”
“他说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沧海。”
“哈哈哈!他没读过书吗?”
“他就是个文盲!天哪,简直没法和他说话!”
“你……一直在说不相干的人。”李垣祠犹豫了一下,“没什么想要跟我说的吗?”
“嗯……你又晒黑了!”
两个人同时笑了起来。
“对了!”泠皓突然坐起身来盯着他,“你……你为什么要回来?就在大昼做你的左司马,不行吗?这个汗王的位子对你来说,有这么重要?”
“因为我父亲是突厥汗王啊。”李垣祠闭上眼睛,轻声说道。
李垣祠的父亲是突厥汗王,可他的母亲本是汉人,是被鸿审帝送过来维持两族和平的牺牲品,然后被突厥王看中,收到帐里来,然后生下了他。泠皓说他的名字不吉利,因为“垣”这个词本义是残损的矮墙,再与有祖先意义的“祠”放在一起,真的是很不好的名字;但其实,“垣祠”是突厥语“烟沙”一词的音译,据他母妃说,生他的那晚,帐篷外的草原上是漫天的风沙;而“李”姓,是唐朝时赐予他一族的皇姓,唐朝亡了,可这个姓却一直保留着。
突厥王的儿子不多,因此他作为不多的王子之一,日子年少时过得还不错,也能够跟着班察族最勇猛的将军奇莱学骑射。因为身体中有一半汉人的血,他小时候并不如其他的王子那样健壮。但也正是如此,在奇莱突然起兵造反的时候,南逃的队伍里,他是躲在车里的,而其他骁勇的兄弟们——一群十来岁的孩子,纷纷骑上马,拿起弓刀,最终全部阵亡在了逃亡的路上——只剩下他。
当时他们在东北广阔的平原上,仓皇逃至南边的白城,他被藏在了城外的农耕人家里,而汗王向汉皇鸿审帝求援,自己则占据了白城内城,等待援兵。然而,援兵未到,李垣祠的父汗已经先一步城破人亡。晚来一步的昼朝大将端木决与叛将奇莱大战于白城城下,这便是十多年前的那场白城大战。
突厥王亲信部队出城拼死将他们一路护送过长江,最后到了福建,交给他几封死去汗王留下来的信件,接着在中原大地上各自隐去,等待李垣祠的长大,重夺突厥班察部最尊贵的汗王的位子。
他长大了,在十六岁那一年回到了北方。
“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来大昼去做官呢?”泠皓问道。
“那也是没办法的,我一个人杀不了奇莱。”参加武举是计划的一步,他知道奇莱只要活着,就一定会重新破开战场,他是最勇猛的武士,却也是个没了战争就活不了的疯子。他需要利用大昼的兵马将奇莱的势力斩草除根,接下来,就是在张掖城下的故事。他不知道奇莱是不是知道在在那个队伍里,才去纠结那支五十万人的杂兵去嘉峪关围城的。现在那个人已经死了,虽然并不是他亲自血刃。
“当时,我见你和起来在城下死斗,我隐约听见你说的突厥语里面,有‘叛徒’这个词,我还以为你说的是他叛了大昼。”
“不……在父汗在的时候,突厥并非依附于汉皇,两族是平等的来往。不过也要谢谢皇上,我们才能够与南面通商,交换我们想要的货物。”李垣祠这次是说的是‘皇上’而不是‘汉皇’,“其实我一直很羡慕西域的民族,他们往前追溯几百年,也不过是放牛羊的游牧,可是他们占了个好位子,在中原去往大食、波斯等地必由之路上,他们光靠来往商人使者的旅费就能够兴盛起来,能在缺少水草的贫瘠沙漠上建立起定居的国家和城镇。而我们呢,我们越往北就越冷,北面是终年封冻的北海,除了风雪,什么都没有。我们,只有这片草原和草原上的狼。”
“我觉得这里很好……除了冷。”泠皓安慰他说道。
“草原上是种不了庄稼的,一年还好,三年五载过去,草场就会变成沙地,露出下面的石头,连草都长不了,到时候那片地方就毁了。”
“这我知道,所以大昼能在伊犁建立边防,因为那里的城市养得起来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北面,在干旱的牧区,汉人哪怕只是建立据点都是件困难的事情,一切物资都要千里迢迢从中原运上去,所以大多数王朝都会选择去修长城。听说当年在兴安岭决战的时候,发动了燕冀三百万多人去运送军粮。”
“不止这些,他没说实话。”李垣祠打断道。
“嗯?你为什么这么说?”
“仔细想想,那是在冬天,还这么远,运粮的人肯定不止这么少……或者,他说的三百万人,是最后回来的人数……”
泠皓突然觉得后脊背一下子凉了起来:“别说了……别说这个了。这么多年不见了,别一上来就说这个……”
“不说这个,咱们还有时间,以后再慢慢聊,”李垣祠拍了拍泠皓胸口,“睡吧,天都快亮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母亲,我忙的时候你可以找她去说话。”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