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火出圈的和声学课程(4k二合一)(2/3)
一些在众人心中模糊不清的概念或思维方式,此时逐渐被范宁擦去了迷雾。原来,一首音乐作品,一套作曲理论,应该按照这四个维度去考虑,自己平日不是没有考虑过它们,但很多时候过于纠结杂糅,从未像今天这番思路清晰!
“诚然,音乐写作不是数学题。”范宁说道,“我们按部就班用理论指导作曲,也未必能写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关键在于——比例,或概率!”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无法成就音乐大师,但将理性与灵感结合,普通人更容易尽可能地接近他们的伟大思想,原本庸碌的匠人,或许能成为青年艺术家;原本的青年艺术家,或许能成为著名艺术家;而那些已升至较高处,仅差最后一层屏障的求索者,或许就是缺少一次理性与灵感的融会贯通.”
很多人认为音乐理论是庸碌的科班生才学的东西,真正的大师都是随心所欲挥洒灵感而神作频出,这不对,这其实是某种一厢情愿的臆想。
如果去仔细查询音乐大师们的生平,不说全部,至少八九成都能找到类似“xx期间在某某大学,或跟随某某人学习和声/对位/作曲”的字样。
大师,恰恰是音乐理论学得最扎实的那一批人。
范宁打开自己准备的教案:“嗯需要再强调一遍的是,由于课时有限,无法深入讲解,我的四门课程都只是‘导论’,请大家更侧重于改变思维、寻求启发,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框架。”
“那么,就让我们从第一门课程《和声学导论》开始,逐步走上理性和灵感融合的艺术道路。”
已彻底进入状态的600余名师生正襟危坐,紧握钢笔,竖起耳朵听讲。
“两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音’,大于等于三个音同时发声,即为‘和弦’,它们的不同组合连续往下进行,就是音乐的‘和声’变化。”范宁单刀直入,言简意赅。
“常用和弦分三种:三个音的组合称为三和弦、四个音的组合称为七和弦、五个音的组合称为九和弦。”
“在我们的常规语汇中,和弦构造呈三度迭置,最低的音是‘根音’,往上则称‘三音’、‘五音’.不管和弦中的音符上下关系如何改变,这些名称都固定不变。”
“我们使用和弦,可以用原位,也可以用转位,以最简单的c大三和弦为例,do-mi-sol是原位,而改变了某些音符的八度位置则是转位.将do提高八度放在上面变成mi-sol-do后,高低音跨度变成了六度,因此这个第一转位又称‘六和弦’;再将i后,由于跨度包含一个四度一个六度,因此这个第二转位又称‘四六和弦’.”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默写一下常见和弦的原位和转位表”
范宁先是梳理了最简单的和声定义,从构成与转位,讲到正三和弦的t(主-下属-属-主)功能体系。
如果说《基础,那么《和声学》等课程大概相当于微积分,对于已具备扎实基础的一流公学音乐科班生,去听这些东西很容易理解,就像高中毕业生学习大一课程般衔接自然。
不过所有人都觉得,范宁教授的梳理归纳极为系统全面、极为清晰有序,单凭这一部分,在“教案质量”上就胜过了通行的《作曲学》。
“接下来开始讲授四部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
从这里开始,听众第一次有了极为惊讶的感受。
四部和声作为严肃音乐的最基本形态,类似于美术的素描,类似于钢琴的音阶琶音,是作曲者最先要练习的基本功,
素描画好了也是美术珍品,音阶琶音弹好了也是天籁,同样的道理,大师们就算用四部和声的写个简单的音乐框架,也同样优美到催泪。
可对于初学者来说就痛苦了。
道理都记住了,案例都看懂了,一学就会,一写就废,到处都是不严谨的瑕疵,听起来还特别尴尬难听。
在提欧莱恩的几所音院里,能把最简单的四部和声写得优美动听的,那走到哪都能称得上是狠人,什么钢琴天才、年级组长都不得不服。
对于不开窍的绝大部分学生,可谓是“玄学”一般的存在。
没办法啊,只能照着从大师作品提取出来的案例,去感受、模仿、去尝试反复修改,学不会那就是灵感不够。
但接下来的范宁,将其背后隐藏的原理给完完全全复原且具象了出来!
他从基本原则出发,教大家低音的写作方式,讲解六和弦与三和弦的连接技巧,终止/经过/辅助四六和弦,以及属七和弦的各情景应用。
对于大师的作品案例为什么好听,他分析了那些片段中的关键音符是如何起的作用,并将其以功能命名为经过音、辅助音、延留音、先现音
他指出大师们一段优美的和声,是密集排列和开放排列两种形式的交替运用,最后他还阐述了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等实操性的技巧。
一切感性上的认知,全部得到了理性的印证,这些平日苦苦思索之人大呼舒爽,而且在拔云见日之时,他们还发现了自己往日极大的误区。
——以前总觉得动听的音乐,肯定是在灵感爆发之下,用大量多姿多彩的和弦组合而成的,自己在日常实践中差点味道,通常被归结于灵感不够。
而范宁的展示让他们发现,和声写作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发散灵感,去寻找色彩丰富的和弦,而是先做到让已有的和弦,在四部和声中的排列进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