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初现豪门气象的赵家(1/2)
汴京城内,绝大多数道路都已铺上了水泥路,走起来是又平又稳。数辆马车,正平稳的从城外驶入城内,坐在城内的主道上。马车周围,还有护卫在两侧护送着。/p
马车的旗号,打着一个“赵”字。能这样打出旗号的,当然就是汴京城内数得上号的赵家了。/p
放下了马车窗帘,襄城公主轻轻吐了一口气,有些慵懒的半躺在马车卧榻里。在一边上,还有一个贴身丫鬟正给他扇风。这辆马车很大,此刻马车里坐着四个人,都还显得有些宽敞。/p
在襄城公主的对面,则是赵若竹在翻看着账本,她的身边,也有一个丫鬟正给他扇风解暑。/p
尽管外面天气炎热,但这马车里,却显得很是清凉,并不闷热。因为马车里,装着一桶冰块,这冰块便是给马车降温用的。有了冰块的降温作用,马车才显得十分凉快。/p
在冰桶的一边上,还放置了专门的冰镇酸梅汤和冰西瓜,这天气吃上一块冰西瓜和喝上一碗酸梅汤,那绝对是透心凉的舒畅。/p
平常人家,在这大夏天就算想要吃一块冰,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事儿。在这马车里,却只是用来作为降温避暑之用,足见赵家平日的生活水准有多高了。/p
几辆马车,正是襄城公主和赵若竹这对赵家的姑嫂,她们刚刚从城外的水泥工场视察回来。/p
放下了账本,赵若竹看向一脸慵懒的嫂子,笑着问道:“嫂子,水泥工场还要不要在扩建?按现在的情况,依然还不能满足这汴京城和周围几个州府的需求呢。”/p
襄城公主有气无力道:“不扩了,再扩下去,恐怕朝廷都要睡不着了。咱们的工场,人数已经太多了,不能在多下去了。”/p
对于这话,赵若竹也忍不住认同。因为赵家城外的水泥工场,已经足足雇佣了超过五千人在同时干活了。如此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尽管是规规矩矩的做事,但就在汴京不远处的地方,再把雇佣的人数提高上去,恐怕真会让朝廷睡不着觉了。/p
现在朝廷还能安稳不动,那也是看在襄城公主的面子,再加上朝廷里还有不少能撑住赵家的官员。/p
水泥工场规模能如此之大,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一两年赵家生产的水泥,成为汴京城乃至周围州府争抢的抢手货物。巨大的需求刺激之下,扩大生产那是必须的。/p
事实上,不仅仅只是汴京城内的道路,但凡大户人家里的宅邸和院子里,只要需要硬化的地方,都铺设上了水泥,把地面都硬化了。/p
水泥的出现,算是彻底改变了汴京城内的风貌。/p
要说大周朝的财政,是不可能支撑汴京城搞这样大的基础建设的。钱粮用得紧巴巴的大周朝廷,根本不可能调拨如此大的银钱来改造汴京的基础建设。汴京城之所以在这一两年内有如此大的变化,最重要的还是来源民间的力量。/p
换句话说,汴京城很多道路的水泥硬化的资金来源,都是来自民间自筹,基本上都是汴京城的大户人家和商人们自己的捐款,然后完成了这些道路工程的改建扩建。/p
就如汴京赵家,在这一两年之内,就先后捐出了数十万贯的银钱给开封府,投入到汴京城内的道路硬化的工程里面去。除了赵家之外,城内的豪富、巨商以及大户人家,都差不多有出钱出力。/p
不完全统计,这一两年内,汴京城内的大户人家最少累计捐出了六七百万贯的银钱来帮助汴京城进行道路工程的改造。除此之外,汴京城的城墙,也再次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和加固。/p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汴京城外的赵家水泥工场,产能产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仅仅只是雇工,就超过了五千人。源源不断生产的水泥,依然还不能满足汴京城以及周边州府的需求。/p
视察完了水泥工场后,襄城公主和赵若竹又视察了城内几个赵家的产业,才回了府邸。只是才回府邸,就得到了从朝廷里传来有关江南的消息。/p
得知不久之后,江南那边即将送两千五百多万贯的财富入京,襄城公主和赵若竹也一下子惊呆了。/p
“真的假的?”/p
好一会,襄城公主才回过神,看了一眼赵若竹,随后看向前来报信的宫里太监。说实话,这事儿就是她和赵家上下,也是第一次收到消息。/p
赵悦给汴京发来的奏章,走的是朝廷的八百里加急。给赵家自己来的信儿,此刻都还在路上,所以汴京城内的赵家上下,还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的。/p
“回公主,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儿,驸马爷送回的奏章,在朝里都传开了,可不能有假了。”/p
“这也太,太吓人了吧。”/p
襄城公主喃喃自语,随后连忙叫来大管家周行福,追问道:“有从江南回来的信了吗?”/p
周行福摇了摇头,道:“夫人,收到的信儿,也是七天之前的了。是不是老爷那边有信儿了?”/p
襄城公主说了一下奏章的事儿,也把周行福吓住了。乖乖,那可是两千五百多万贯钱,真的是自己老爷准备从江南送往汴京的?/p
让人赏赐了从宫里来的传信太监后,襄城公主和赵若竹大眼瞪小眼,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p
这事儿,确实太吓人了。两千五百万贯啊,这样大一笔钱,从何而来?难道相公去了一趟南洋,是去打劫去了吗?/p
赵若竹的小脸都显得有些泛红,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激动,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