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编修教材(1/2)
江南学院,低调的开张后,赵悦就陷入了忙碌的日子里。/p
三百多位学生,只有十多位教师,确实够忙活的。赵悦作为这座学院授课最多的老师,一天差不多有半天都在授课,绝对忙得冒烟起来了。/p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学生,都是识字的人。/p
说起来,这还得感谢江南这片土地。江南文风和教化氛围极盛,村村有私塾,也造就了这里的读书人极多。说读书人,可能有些高抬了,但江南地区人们的识字率,确实是大周之最。/p
按一般的说法,江南地区的百姓识字率,恐怕最少也得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以上。如此高的识字普及率,才让江南教化氛围格外浓郁。/p
杭州市舶司挑选进入学院学习的这批中下级军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也是能读书识字的人。否则,根本不可能直接进入学院学习。/p
除了杭州市舶司挑选的这批学生外,其余杭州各大豪门家族派来的子弟,也都有一定基础的。不管这些人是不是纨绔子弟,但也是进过几年学,算是有学习基础的人。/p
要是这些人不识字,那教授起来,可真是费劲了。不过,就算这些人能识字读书,但想要教授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p
困难在于,江南学院要教授的大多数知识,可是和这时代其他书院教授的知识大大的不一样。好在庆幸的是,不管是市舶司派来的那些中下级军官,还是江南各大家族派人的人,这些人基本上都算是在科举科考无望,又或者根本不适合参加科举科考的人。让这些人接受江南学院教授的知识,还算是相对容易一些。/p
要教授学生,自然就需要教材了。因为准备不足,江南学院开学后,赵悦是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学院的老师共同编写教材,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基础教材,赵悦是呕心沥血亲自来编写。/p
让赵悦欣慰的是,想要弄出一份合适的教材,还真不是难事。因为这时代华夏的各类学术思想和内容,依然还属于这时代最先进最前列。他只需要参照这些学术思想,根据自己后世的经验,经过一定的删减编修,融入一些后世通俗易懂的内容,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教材。/p
比如数学,作为理工科学术之母,在这时代被叫做算学。此刻在大周朝国子监以及一些书院,就有算学馆,专门有博士和助教教授学生学习算学,算是作为科举内容的一项补充。毕竟,治理国家,也得懂一些具体的运筹。/p
这时代教授算学的教材,主要以《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缀术》等十部算经作注,这就是着名的《算经十书》。/p
在参照这时代算学教材的基础上,赵悦给江南学院重新编辑了三本《初级算学》《中级算学》《高级算学》的教材,并且在教材里首先引入阿拉伯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了数字符号,将阿拉伯数学和这时代的大周算学结合,然后融入一些后世中小学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最终就能大大方便学习。/p
除了数学教材之外,赵悦还和一些学院老师联合编写了有关天文地理、化学、冶炼、机械力学、建筑建造等学科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以通俗易懂,相对好入门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解析学科的一些内容。就是数学教材,都引入了很多实际案例来讲解。/p
再如冶炼一科的教材,就具体描述冶炼的整个过程。在描述的时候,在穿『插』一些提问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最终让学生明白铁是如何冶炼出来的,启发学生对冶炼产生兴趣,然后再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p
通俗来说,赵悦编辑的教材,各个学科的学术内容,基本上都具有偏重实用和实践的特点,反而是理论『性』偏少,就算有理论,也是在讲解了实例后,最终得出学生能理解的理论。/p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是赵悦弄出一套主要研究基础理论的教材,比如后世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基础理论来教授学生。恐怕真的就变成天书,根本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了。/p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尽管能读书识字,但没有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基础学科知识,根本就无法理解各类学科的“公式”“定理”。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以实例来讲解解刨里面蕴含的一些学科道理。/p
事实上,在华夏特有的数千年历史文化背景下,理工科的学术内容更偏重于实用与实践,这也是华夏古代能出现诸多的发明和创造。如火『药』、陶瓷、造纸、金属的冶炼和炼丹术、航海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却缺少震惊世界的真正基础理论学术的原因。比如后世着名的牛顿力学、元素周期表等等这些基础理论。/p
万事总是开头难的,赵悦一边忙活这编修教材,一边忙活教授学生,基本上都忙得脚不离地了。/p
在忙着教学的时候,从千里之外的汴京,也传来了朝廷的封赏旨意。钱塘伯的封号,还是让赵悦有些小小意外的,但也在情理之中。/p
要是自己给朝廷和元佑帝送去这样大一份功劳,朝廷连一个伯爵都不肯封赏,那还真是寒了下面人的心了。/p
至于朝廷其他的赏赐,赵悦反而不在乎了。一个实打实的伯爵身份,在这时代,才算跨进了真正的贵族行列。/p
朝廷如何花他送去的那笔钱,他反而不关心了。有了这样大一笔钱,在他看来至少能让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