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名将归宿(1/2)
张通晤此番因为轻敌中计导致大败而归,自觉无脸见安禄山,便来到了荥阳投奔武令珣,只想找他借精兵一万,重新杀回陈留。/p
武令珣与张通晤的兄长张通儒一向交好,此刻见到张通晤损兵折将,正处于气头上,而张通晤部兵众的士气也低迷不振。便以好言相劝,暂时安抚住了张通晤。又在暗中写了一封信让人送给张通儒。/p
原本大军交战,自有胜负,只要能将功补过,安禄山便不会计较。/p
但这时,安禄山正被潼关所阻,又有陈留的源尚与常山、平原的颜杲卿、颜真卿在身后袭扰。派去西线的史思明部又受到了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阻击。/p
处境竟变得艰难起来,进退维谷之际,便想要退回范阳,只因一干文臣武将的死死劝谏才没有回兵。这会儿又传来了张通晤大败的消息,安禄山正愁没处撒气,便要将张通晤问罪处斩。/p
张通晤的兄长张通儒在安禄山身边行事,便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接到了武令珣的书信后,连忙回信一封,让手下快马送去武令珣处。/p
武令珣这日收到书信之后,心中大惊:圣人竟要处斩悍将张通晤!/p
于是按照张通儒书信里的意思,将这个消息转告给了张通晤,只让他赶紧逃命。/p
张通晤虽然是败军之将,却也端的是条汉子,听到武令珣如此说便朗声笑道:“我张通晤血战沙场数十年,即便是死,也不会做逃兵!既然圣人有心杀我,我又为何要逃?一人做事一人当,我今日便回洛阳!”/p
张通晤说着便叫来了副将荣先钦,让他将自己给绑了。荣先钦还不知何故,武令珣便将张通儒书信之事告与了他。/p
荣先钦大惊失色,只是他常年在张通晤部下行事,又岂能不知张通晤的脾性:那不是自己能左右的。/p
于是跪了下去,泣血道:“将军虽忍心弃铁头而去,铁头(荣先钦小名)却不忍负将军,今日将军要去洛阳,铁头仍誓死追随。”说完便拜倒于地。/p
张通晤铮铮铁骨,此时竟也落下了几滴英雄泪,/p
“也罢!也罢!俩还能结伴闯地府!”/p
于是二人自缚奔洛阳而去,自不必提。/p
话分两头,封常清有好一阵子没睡过安稳觉了,虽然安禄山经常到潼关来打个照面,但这些都不是他忧心的事了:毕竟安禄山再嘚瑟,也越不过这天险潼关。/p
封常清郁结于心之事,是李隆基为何突然转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以往领着安西军打了败仗,李隆基也并未有过如此反常的举动。/p
但李隆基毕竟是天子,天子之心,又岂是下臣能揣摩的。你不待见我,我也得去见你啊!/p
这一晚的月色很朦胧,朦胧得就如自己的前程一般,封常清仿佛预料到了什么一般,看着眼前的月色,久久不愿回房入睡。/p
“唉……!”封常清长叹了一声,想到了一些过往,从远及近:还是半年之前,自己入京是多么威风凛凛,李隆基又是多么的看重自己!时过境迁么?这不是个好词。/p
第二日封常清便到了渭南,再一次忍不住的触景伤情起来,缓了好一会儿,封常清才自语道:“我如今怎么也如此伤感起来!”/p
这时,宫里的圣旨到了。封常清的心里起了一丝不详的预感……/p
果然,太监宣读道:“剥夺封常清一切职务,退回潼关,不得再入长安。”/p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况且这只是剥夺职务,不去那便不去了吧!只要还能上战场,我便能证明自己,我仍然是名将!封常清这样安慰着自己。不,应该是身为名将的尊严在鞭策着自己。/p
另一边,朝堂之上,李隆基听完监军边令诚诉说的战情报告,当即大怒。/p
杨国忠见状,连忙劝说道:“陛下龙体为重,不必为宵小动怒!”/p
“封常清、高仙芝欺朕太甚!丢失洛阳、放弃潼关以外的大片土地,何以称为名将?”李隆基已经很少如此盛怒了。/p
高力士瞪了边令诚一眼,边令诚却丝毫不在乎。又继续说道:“陛下,常清在军中终日言贼强盛,动摇军心。仙芝又盗减军士粮赐。”/p
“哼!”李隆基只从鼻孔里发出了一声。高力士连忙赶上前去替他锤背,李隆基才舒缓过来,尤自愤恨道:“传我旨意,将封常清、高仙芝于军中斩首示众!”/p
边令诚连忙答是,带着李隆基的圣旨去了潼关。/p
两位赫赫有名的悍将就这样死在了潼关。这是他们为将不能战死沙场的悲哀,也是李隆基为君不识良臣的悲哀,但杨国忠却窃喜了起来:我的人即将派上用场了。/p
封常清听闻李隆基要将他处死的消息之后,沉思了许久:自己一生报国,杀敌无数,双手早就沾满了敌人的鲜血,如今临死,也算得上是死而无憾了。但真的没有遗憾吗?封常清扣心自问道。/p
又看了边令诚一眼,说道:“恳请将军给我一点时间。”/p
边令诚丝毫没把封常清放在眼里,便点了点头。/p
封常清立马写了一封遗表:/p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安禄山),无忘臣言……”/p
又好言转托边令诚呈送给李隆基。/p
而高仙芝听到李隆基要将他处死的消息后,却淡定得多。只面向长安方向,朗声喊道:“我遇敌而退,死则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谓我盗减粮赐则诬也!”/p
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