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达夙愿(1/2)
常见的白素笺。
普通的松黑墨。
用的是公事行文惯用的宋体。
上面仅书“顾公”二字。
之后是三个生卒年份日期。
这是……?
要依此制成牌位,供奉在佛前。
在场的都是明白人,乍惊之后即刻明了。
这是什么人?
看生期,应是父子兄弟的关系。
同卒于一天?
是暴病?时疫?水患?兵乱?遭匪?还是……获罪?
与诗作者是何关系?
这两首,一诗一词,诗作署名隋尊,词作落款辛翁。
这隋尊、辛翁,是名是姓还是号?抑或干脆都是随手为之,当不得真?
……话说,引用别人的作品是要注明出处的,所以,她就帮原作者署名了,这算不得抄袭,顶多是引用吧?
某人即便盗版还是很注意版权滴……
“何必纠结?不管隋尊、辛翁是何人,诗作总归是真的。各位,头名取哪首?”
惠和方丈不象其他人那般在意,必要识得庐山真面目。不管是谁,白马寺都要结个善缘。
《青玉案?元夕》固然是极好的,但《白马寺?元夕》也不差啊,而且是专为白马寺而作。
“呵呵,和尚,动嗔念了!”
百里大学士打趣,除婴子粟一个晚辈外,大家都是多年老友,闻言不觉会心而笑。
在他们看来,若论诗词意境文采造诣,当然头名必点《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写景写情写命理,当真是僧俗通杀男女盖毙老少咸宜……
“是呢,不管点那首,和尚你尽管照这个选佳木刻写牌位就是。”
反正不管隋尊辛翁,一心念念地,就是将这三位顾公的牌位供于佛前。由得道高僧诵经加持。
“老夫建议,头名取《青玉案?元夕》,次席取《白马寺?元夕》,各位以为何?”
钟山长提议。
众附议。
有珠玉在前。再取第三名就显得意兴阑珊,看哪,梅大学士开口:“不若这第三就不取了,与这两首差之甚远。”
众又附议。
结果,本届白马寺诗会又创了个记录:第三名空缺。
大事定了。几位老人家又聚凑在一起,反复品鉴吟诵,来回地琢磨,连连抚掌赞好。
甚至起兴取了笔墨,现场临摹探讨。
气氛热烈。
婴子粟歇了莫须有的心思,再读那首《青玉案?元夕》,只觉得心绪浮浮沉沉,忽喜忽悲,时而热闹时而空寂,听闻那人昨夜也曾来观灯。可惜在观星楼前躇踌良久,也未见佳人踪迹。
及至最后,从那楼上下来的竟是位相识的公子。
香迹皆无。
……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辛翁这词,细看,上片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
看他写火树。写星雨,并不特异独出。
若说好,好在想象:
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夕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
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说笑,留下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多丽者,都非他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辛翁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
那上片的灯、月、烟火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眼花缭乱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这,恰如他昨夜的心情!
苦苦寻索,只可惜,寻她千百度,数度回首,灯火阑珊处,却不见那人踪迹……
看来,辛翁比他幸运至极,虽一夜相寻,但苦心痴意终有所得,那人珊珊而现,前早呼后遥应,也算得是苦尽甘来!
可怜,他这满腔道不出、秘不能宣的心思……
愈品之,愈觉辛翁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愈起了相识结交之意。
此人,定不是她。
脑中闪过那春花般的笑颜,那般通透出尘的一个人,可会有小儿女心思,将谁寄于心上?
就是有,也不会是自己。
老天何其不公!
拥有的弃之敝履不知珍惜,想要的珍之重之却只能妄想……
++++++++++++分隔线++++++++++
本届白马寺诗会惊现绝世之作,整个京城杏坛为之震惊。
络绎不绝的人赶往白马寺观书赏诗词。
据说,白马寺诗壁凉亭日日人满为患;
据说,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