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天覆地的变化(1/3)
公元一七〇二年,欧阳轩已经从华夏消失了三十四年,在这三十四年里华夏、中原周国、松辽的清国、欧洲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阳韧继位之后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多轮改革,修改了一次宪法。在资源保护和平衡地区间差异上做了一番革新,通过增加商品地区间的流动性,拉动经济。废除了凌迟、斩首、车裂等残酷的刑法,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死刑三重复核程序,修改宪法,对终审判决有异议者,可提请各级议会复核,最高可至参议院。在经济上则进一步缩减了自由贸易区的规模,仅限于西埠郡四县、靖州北部的北境县,商品上则作了明确规定,除了农牧产品、各类常见金属、丝纺织品、非动力船舶等商品外,其他一律禁止出口,同时限制非本国籍学生在中学以上学校求学。进一步明确了外国人在华夏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公使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华夏已经平安度过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货币,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军事上也做了一些尝试,将国民警卫队正式划拨为由首相统领的内务军队,用于地方治安、抢险等任务。因此在华夏各个城镇出现了一队队荷枪实弹的不停巡逻的军人,将一切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
周国经过吴三桂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怎奈中原根深蒂固的儒学思维左右,再加上反对势力的不断抬头,让改革推进得异常艰难。公元一六八三年秋吴三桂病逝于华夏长安皇家医院,其孙吴世厚在洛阳继承皇位,而吴三桂的长孙吴世绩则在南京登基为帝,南北两方开始了争夺中原的战争,而明朝残余势力和刚刚杀了鳌拜玄烨也趁机兵犯山海关。就在华夏调停中原两方之时,在吴世绩和吴世厚在双方臣属的鼓噪之下,纷纷召回各自使臣宣布脱离华夏独立,要求华夏与一个月内从中原撤军。这多多少少的出乎了华夏君臣得预料,而密事司的一封密报则阐明了一切。
中原的战乱则是由玄烨暗中派人鼓噪而来,原本按照吴三桂的意思皇位是由吴世绩继承,但在华夏接受过教育的吴世厚在身边人的蛊惑下先于吴世绩在洛阳宣布登基,这其中就有清国人的影子。
就在欧阳韧无奈的下令从中原撤军的第二年的十月,两方大战与徐州、商丘一线。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清国再次发兵山海关,轻而易举的攻下因华夏撤军而兵力薄弱的关隘,打开了进兵中原的门户。公元一六八八年,清兵一路烧杀劫掠,兵临洛阳城下,吴世厚领兵奋起反抗,为其部将所杀,洛阳城陷,公元一六九〇年一月清军兵临扬州。整整围攻了半年,损失了三万八旗兵,方才攻下扬州,守将赵良栋战殁。恼羞成怒的清军统领图海下令屠城,手段极其残忍,寸草不留。一个月后,扬州成了一座空城。公元一六九一年十月清军兵过长江,吴世绩万般无奈,只得派快马向华夏求助,将扬州惨景如实汇报与欧阳韧。在征求了已经怒火万丈的参谋总部众将领后,华夏派出了五十万陆军出兵江南。而此时吴世绩已经被杀于南京城头,南京再次惨遭屠城之祸。同为汉人的华夏大军无不是义愤填膺,五十万大军将进犯江南的清军围困与湖州、苏州、无锡、宣城。采用空地立体战术将清军尽数歼灭,图海在苏州被炸的尸骨无存。纳兰明珠被十六军特种队擒获,而几乎同时在蒙州、华州边关再次派出了两个军十万人马,奇袭盛京。白磷弹的大火在盛京烧了一个月,将盛京化为了不毛之地,四十万满清子弟死于这次突袭。玄烨因为迁都北京,而侥幸逃过一劫。听闻噩耗的玄烨,急忙下令,不得再有屠城杀民之事,否则就地正法。而偏偏此时攻占洛阳后的清军统领尚善大肆劫掠烧杀,让洛阳再一次沦为地狱。玄烨不得不在锦州派出重兵赶赴洛阳,擒拿尚善,约束兵马。
因为华夏的南北两路大军已经开始了针对满人的屠杀行动,尤其是从渤海郡深入松辽平原的华夏陆军第一〇三军,几乎将所过之地的满人杀得鸡犬不留,辽阳已是一座空城。在抵达北京后,玄烨派出了索额图带着尚善和几名参与屠城的清军将领的人头奔赴长安谈判。
经过三年多的拉锯式谈判,最终达成了《长安条约》,华夏承认清国,华夏从中原和松辽撤军,清国赔偿华夏黄金三万两,割让安庆、大别山南麓岳西县、英山县以南地区、英山县至麻城、南阳一线以西地区归属华夏;将吴世绩尸首及其家眷返还华夏,清国不得干预中原百姓移民华夏。
公元一六九四年,中原大量汉人再次通过各处边关移民华夏,尤以前往蓬莱郡者为多。到公元一六九五年末,移民华夏者达到了千万之众,被华夏内务府安置于华夏各地。
公元一七〇二年,四月华夏外务府与清国正式勘定了双方国界,签订了《华清边界勘定条约》一纸条约让玄烨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在华夏提供的地图上看着自己的国土,有种被大人抱着的娃娃的感觉。玄烨也不甘于被人压迫,在其老师的协助下,也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军政革新。打出满汉一家亲的口号,大量启用中原汉人,成立八旗之外的绿营军。为了增加认同感,玄烨下令中原汉人全部剃头,否则按叛乱论处。一纸剃发令,再次掀起了移民大潮。
仅一年之中通过华夏各处中原边关移民的汉人就达到了两千万,刚刚恢复的中原人口再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