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误会(1/2)
钱进学原以为自己是据理力争,但面对小太子的质问时,顿时哑口无言,一张老脸憋的通红,支支唔唔地道:“这个,这个……”
“咳咳咳!”他又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地道:“所谓术业有专攻,老臣是太子太傅,强项自然是教导太子殿下您知书明理。”
太子道:“不错,所以您以后便只管教我读书即可,对于国事您非强项,难免有些失策。本宫觉得公主殿下很有才干,当初退蒙兵她全赖他的主意,不久前又祈雨为民降福。所作种种,连父皇都曾对本宫说,想让公主出仕为他分忧。如今,父皇病重,无法理政,母后便请了公主一道帮助本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你们又为何要在这里啰啰嗦嗦?”
这小太子虽然私下里常和萧子衿调皮捣蛋,但心里是十分愿意与之亲近的,自然要帮着她说话。
而萧子衿呢,她却没有想到太子居然会抬出李基来。李基什么时候有让她出仕的想法了?怎么她这个当事人却不知道?
侧眸间,她瞧见小太子正回眸朝她眨巴了下眼睛,那意思分明就是说:“我帮了你,你可要记恩啊!”
弄得萧子衿一阵无语:分明是她在帮他好吧?
再说陆桓联系的那些大臣们,虽然同意不提出反对之声,但却在犹豫是不是应该出声支持。毕竟一个外姓公主入朝,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也是因为这样,所以刚开始时,这些人集体沉默,并没有在钱进学等人反对的时候支持萧子衿。但现在闻听太子殿下这般说,也觉得时机到了,一个个的才开始进言。
但听一人道:“太子殿下英明。出尘公主虽是一介女流,但处事果断,于国家大事上颇有见地。而此时正值多事之秋。不可依常礼而为。”
另一人也道:“只要是于国家有利,又何妨拘泥太多?当初若非是公主殿下智谋,襄阳之围不可能那么快便解决,甚至咱们南楚或许也不会有如今这三年的太平时光。眼下大蒙再度来犯。正是需要公主再度为国出力之时。”
一时之间附合之人多达半数以上,以钱进学等为首的反对派见此状况,虽依然是心存不满,但也知道反对无效了。
萧子衿眼见自己的入朝的事已经是尘埃落定了,便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后身侧。皇后低声向小太子提醒了句,小太子便端起架子,高声道:“众位卿家何事启奏,尽可道来。”
“启奏太子殿下,术哥所率的二十万大军已逼近襄阳。襄阳乃中原嗯侯之地,但守军仅有五万。与蒙军悬差巨大。还请殿下速速派兵增援。”
太子转过头看了看身后、帘内的皇后和萧子衿——他到底还年幼,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事。
皇后娘娘也是一样,她只知此事重大,需要增援,但派哪只军队去支援。谁为主将,粮草又该调集多少,具是一无所知。所以此时,也只能是以询问的眼光看向萧子衿。
帘后萧子衿扬声道:“皇后娘娘早知此事重大、紧极,所以昨日已命御林军统领陆桓分出御林军三万,及虔州守备军五万共同支援襄阳,所有援军俱遵威武将军赵昶号令。由于事出紧急。粮草短时无法凑齐,援军所到州县就近提供粮草。”
这主意是萧子衿与陆桓商议得出,最后请示过皇后之后,以皇后之名下旨。而现在又抬头皇后,不仅是为了将功劳归于皇后,更是因为萧子衿自己的地位没有一国之母来的高。所以皇后之言,更加名正言顺。
听到这些,朝臣们便又议论开了,当下便有一臣站出来道:“越早派军增援自然是越好的,但臣以为此事有两处不合适的地方。第一。赵将军虽战功不菲,但独授他专断之权,万一他临阵倒戈,或是生出异心,自立为王,便大大不妙。其二,民以食为天,粮草与军队而言自然是不少缺少的。但现在粮草未齐,便先发大军是否有欠妥当?只靠地方供给,万一地方上的存粮也不足呢?这可是有可能引起军队哗变的。”
皇后起先觉得萧子衿的计策十分妥当,便未告知朝臣先下令了。现在听那大臣将后果说得出此严重,顿时有些后悔了,低声对萧子衿道:“子衿,这事确实有些不妥。要不咱们赶紧收回皇令吧?”
“令出如山,如何朝令夕改?娘娘您莫要听他危言耸听。”稍稍宽慰了皇后一句后,萧子衿便扬声道:“张大人顾虑得极是。但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襄阳要靠赵将军守卫,那么我们便该赋予他全部的信任。若是一边说是信任,一边还要派监军去监,这岂非是寒了赵将军的心?他还如何能尽心为国效力?至于你说的粮草问题,不错,粮草与军队确实是不可分割的,但那是在有充裕时间慢慢筹集之时。但现在,众位大人认为蒙军会给我们一两个月的时间叫咱们慢慢的集齐粮草,然后再开战吗?如今已到了国家危难之时,若还是一味的墨守成规,只会贻误战机。沿路各州府那城,皇后娘娘也已经派人下过旨了,叫他们务必要保障大军的用粮。”
大殿上,陆桓听着一次次被众人提及的赵昶,心中又莫名地想起了萧子衿昨日所言,她已有心上人之事,心中顿时又是一阵莫名的悸痛。可是他到底不是只顾儿女情长的男子,也知道,此时此刻,当以国事为重。哪怕是横刀夺爱的情敌,只要是于有利,他也只能力挺到底。
收敛了心神,陆桓站起一步,道:“公主殿下所言甚是。臣以项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