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1/2)
一场灾害能看出来的东西并不多,却正好能看出来谁在真正在危机关头舍小家为大家,谁为村里办事尽心尽力,而又是谁在悄悄地往自己家偷救灾品,干损人利已的事情。
龚大厨领着本村柱子满囤他们几个年轻人,后面两位在张家口村有亲家的大嫂推着两架板儿车,带着三十七个小孩儿,浩浩荡荡地绕路回村。
刘红征领来的那七八个村民,比龚大厨他们多留了一天,在帮着凹子沟结束原村的清理后,也回村里了。
刘红征带着少梁跟克生多留了三天,最后一批离开凹子沟。只不过,这一次,刘红征只带着少梁克生他们回了张家口村收拾了行李,就改道回城了。
回城之前,刘红征发布的一纸征兵告示,引出四邻八乡一场轰动。
征兵,对穷山沟里的人来说,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就是在镇上和城里,征兵站都要挤破了头,没有关系跟本就报不上名。一听说征兵的事,两个村的人都沸腾起来。
刘红征在张家口村跟凹子沟里住的这些天,就在暗中为部队物色人才。而眼下凹子沟的困境,又让刘红征扩大了征兵的范围。
凹子沟里十五岁以上十七岁以下的青年,刘红征拣着性子踏实人品正直的人家,直接征兵带走了十五位。
那些因为孩子偷懒不争气,没被刘红征看上的人家,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等刘红征回张家口村给少梁克生他们取行李时,张村长已经带着村里的年轻人迎出了二里地。
刘红征在张家口村呆的日子更长,召哪家的孩子入伍,自然心里更为有数。别的不说,先前跟着他积极救灾的七八位老乡,每家都有一个名额。
砖窑厂也有几位跟少梁克生走得近的青年,刘红征也见过,这些人也是品行优良。
另外,柱子几个因为跟少梁克生更熟,刘红征也给了他们几个名额。山里的后生肯吃苦,人实在,又跟两人感情不错,几年之后,这些跟少梁克生走得近的孩子,将来也更容易成为两家小子的左膀右臂。
满囤是这几人名单上的头一个。
名单刘红征给了村长,村长就挨家挨户地去征求各家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报喜去的。
一个征兵名额,对于深山里的农家子弟来说,就是一次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孩子参军的家庭来说,这也是改变整户人在村中地位的一件大事。
柱子眼界窄,一心想着跟满囤学做小生意,发大财。满囤提点了他几句,他才依依不舍地回家收拾行李去了。
村长把报喜的红纸贴到了王家小院的门口。
王氏心里也在犹豫不决。一方面,她想让儿子光光荣荣地去当兵,当兵多光荣;另一方面,她又怕儿子有危险,从心里头还是想让满囤继续上学。她自己左思右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干脆又把拿主意的事儿,交给了满囤自己。
满囤当然不当兵。当兵耽误他时间。不过,他旁的没说,只跟他娘解释,自己读了书,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满囤瞧着王氏好像也没把当兵看成是天大的事儿,心里也是一阵轻松。刘红征把他列到了征兵对象名单上,倒真是大大的出乎他的意料。
少梁克生起先在他们村儿的日子里,没少被他搜刮,后来还跟着他跑东跑西,在地里吃了不少的苦。
满囤觉得这些小把戏肯定躲不过刘红征的眼睛,他势必是不会让自己继续跟着少梁他们,把他们都带上歪路的。
没成想村长对着王氏的面儿,把他大大地夸赞了一通,特别提到刘首长对王满囤的看重。儿子被村长这样称赞,王氏脸上极为荣光,简直比什么都开心,不过开心归开心,就是不开口答应儿子去参军。
就在当天中午,刘红征的新兵队伍出发了。几辆牛车上,参军的农家子弟披着红花,稚嫩的脸上神采飞扬。
满囤也跟在送别的队伍中,专门拎来的一个大篮子里头,装的是王氏专门做的油渣饼。
王氏很喜欢少梁,一想到今后可能现也见不着这个斯文有礼貌的城里小子,她就跟自己儿子要参军离家一样难受。
少梁克生临走前还专门来跟一家大小道别,王氏就红着眼圈儿,使劲儿的往两人的衣兜里塞点心。
小七也抱着少梁的腿儿,一个劲儿的嚷嚷嚷着不走不走,秋贵儿卖了鸡蛋养你。
连平日里最爱跟少梁他们玩闹的小四一下子也变得蔫头蔫脑,末了找了条小手帕,打了个鼓囊囊的小包袱,把他自己最心爱的弹弓花生什么的都塞了进去。
收着小四的包袱时,连最爱跟冬至逗乐的少梁也一脸的感慨,他把自己的望远镜往小四的脖子上一挂,跟在克生后面,头也不回地下山了。
结果害得满囤还得再跑出村儿去送饼子。
篮子里除了饼子,还装着两双新布鞋。少梁跟克生两个小子要走了,王氏心里舍不得,除了饼子,还把纳给满囤的新鞋一并装了起来。
满囤什么也没给俩人。他能教育他们的,早先就都教育过了。现在来送他们,打从心底希望两人经过乡村生活的打磨,有朝一日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少梁、克生和柱子他们,很快就嘻嘻哈哈地笑着走远了,就好像以前那样,四个人商量着明天的行动,然后满囤站在院子前挥挥手,看着这三个人在夕阳的余辉中勾肩搭背地回家……
少梁他们不会再来这里了,不过不要紧,也许转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