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大雍灭亡(1/2)
李晃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天下各路诸侯的耳朵之中,天下各路诸侯无不为之弹冠相庆,并且为之宴请手下众位将领,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朵笼罩在他们头顶的乌云已经散去,虽然不知道接替李晃的李义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以他默默无闻来看一定是一个不如他父亲的人物。中原由这么一个才能不突出的人物掌握,那么对于这帮在南方的诸侯来说就可以打一打中原的主意了,尤其是西南和东南的两个巨头郑达和崔朗,他们两个人打中原的主意已经很久了,因而李晃的离世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而李晃去世的消息传到大燕,大燕君臣也是觉得心中一座大山落地,着实心里踏实了不少。李晃的存在使得大燕君臣都认为四路北伐的事情还会再度上演,因此在汉地,大燕做了很多的准备就是防范李晃的北伐,现在李晃去世之后,无疑这个压力减轻了不少,因为李义桢要稳定内部,必须花费一定精力,因此北伐之事在近期是不会出现的。而且在李晃死后,李义桢派人给大燕送信说他会坚持父亲的路线,继续与大燕盟好,不动刀兵。李义桢刚一继承自己父亲的职位就给大燕送来这样的信息,可见他的诚意。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骄兵之计,但是李义桢刚刚继位,内部一定是不会太平的,因此郝连珏判断这更多的就是李义桢在展现他的诚意。
当然李晃死后,得益的不仅是那些南方的军阀以及大燕,也有李晃内部的人,比如李义桢的老师赵汉杰,在李义桢接替李晃之后,李义桢立刻将原来自己的位置给了他就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自己的老师进入朝廷之中,宰相之列,也是在朝廷之中加强自己的实力,毕竟现在满朝上下都是他父亲的人马,与他大都没有交集。虽然很多人当年当自己父亲询问谁可以为他接班人之时推荐他,但是大都是是因为觉得他为人比较仁柔,比较好相处,同时也就是一个比较好欺负的领导,再有自己是嫡出,因此才会推荐自己为接班人。但是现在自己当上老大之后,这些人以他年轻,对他不像对他父亲一样尊敬,阳奉阴违,因此对于这个情况,李义桢只有把赵汉杰安排上宰相的位置,他才能站稳脚跟。
但是就算赵汉杰进入宰相班子也不会改变李义桢在于众人心中的印象,大家对于李义桢还是一贯的轻慢。对于这个情况,李义桢也去询问过赵汉杰以及他父亲留给他对他最为忠心的老臣张子振,对此两个人的回答都是愿大王早正大位。其实这里面的意思很明确,现在李义桢与他手下的人从身份上来说都是大雍王朝的臣子。因此对于大家来说,大家都是臣子的身份,而且李晃对于这些人至少都有知遇之恩,但是李义桢对于这些官员一点恩泽都没有,这些官员自然不会对于李义桢心中有什么尊重。现在所有人内心其实都是希望李义桢可以早一点建国称帝,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成为开国功臣,而且只有李义桢成为皇帝他才能名正言顺统治天下。
张子振和赵汉杰还对他说,他与先王不一样,这江山是先王一刀一枪拼杀过来,因此先王统治这江山也算名正言顺。然而到了李义桢来说就不一样,因为李义桢是继承李晃的职务,对于这个江山李义桢可以说毫无贡献,因此统治这个天下名不正言不顺,将来必定有人会反对他,甚至掀起叛乱,只有李义桢开国称帝才能算上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这样群臣就可以瞻仰李义桢的雨露恩泽,对于李义桢来说也是从此与众人明确了君臣名分,他们如果再对他敷衍了事就是欺君罔上。而李义桢向来是一个缺少主见的人,因此最后也就点头了。
随着李义桢的点头,整个中原大地都忙碌 起来,其实不过就是开始编造各种祥瑞,编造各地出现的各种奇异的景象,同时开始教导小孩子说什么谶语,其实不过就是什么郑氏要灭亡了,取代他的是李氏;雍要灭亡了,将由齐取代之类的。随后就是张子振以及赵汉杰率领群臣给大雍王朝的皇帝上奏,说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现在各地出现的祥瑞表明,天命已经转移到齐王的身上,还望陛下上顺天意,下顺民心,将天下禅让与齐王,也好成就陛下的贤名。同时百官再去像李义桢劝进,同样也是一番话,不过到了李义桢这里就成了希望殿下正大位,以安天下人心。不过按照规矩,自然是三让一番。其实这个三让也就是一方表演。第一次李义桢说自己忠于大雍,愿意当大雍王朝的臣子。第二次是说自己德薄,不配当大位,还请陛下三思。第三次就说他当齐王,大丞相已经诚惶诚恐,根本不配享有天下。但是就在他三让的时候,一座高台已经建好了,这就是李义桢接受大雍皇帝禅让的地方。
等到李义桢早已经派人选好的良辰吉日,众臣聚集于高台之下,看着李义桢一步一步登上高台,而大雍的那个皇上早已经在高台之上捧着玉玺在那里等好了。等到李义桢来到高台之上。大雍的小皇帝将玉玺交到李义桢的手中,随后就被人带下高台,来到高台之下跪拜。而李义桢接过玉玺后就在高台之上祭祀天地,宣读他的即位诏书,表明自己应天顺人,即皇帝之位,改国号齐,改年号位天运元年。诏书宣读完毕,李义桢封逊位的小皇帝位汝阴王,允许他在封地用天子仪仗,奉大雍正朔,祭祀大雍的宗庙。诏书下达后,大雍小皇帝就被带到马车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