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正宗荷渣(1/2)
德志心想尹懋的虚伪,明明心里想吃,嘴上却不承认,这个客套话,在中国这个环境下,适合成长最强后卫//
正说着话,主任好像悟出了什么,赶紧起身找出两个纸杯来,放入一些茶叶,说:“不好意思,现在挺忙的,连内勤都下乡去催促村里工作了。”
德志不好意思问是什么工作,既然这样,肯定乡政府实在没有人手,这位办公室主任倒好,一人兼几职,既负责接待工作,又负责乡政府的日常接待工作。
德志和尹懋均接了茶杯,茶水上面,有一层飘渺的水雾,绿茶的清香扑鼻而来。
晓关地处高处,县城在低处。这好像是所有城市相似的地方宝贝芳邻。大多数城市在低处,越大的城市,越是这样。因水往低处流,不往高处流。低处的水,养活了低处的许多人。但人多的地方,就不干净,空气和水都受到了污染。高处条件差,气候寒冷,但能喝到好水、呼吸到新鲜空气。
副乡长此时回来了,他是参加签订协议的那位,在一起合影吃饭,多少都有点印象,他赶紧上来和德志、尹懋握手,说:“对不起,对不起,早晨接到电话,本来应该在家等你们的,但最近乡里太忙,有任务,不得不离开。还请多包涵。”
德志心想,这位乡镇干部倒也客气,为何见不到一把手呢?不过,官巢等级,我们不够格,见不到也正常,见到副职就很不错了。
尹懋对此可能不懂,久在乡间,难免不懂官场,这个和德志的经历有关。作为官员,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司法官员,包括首长、法官、检察官,等等都是讲职务等级的,不够级别,不在一块,不服不行。
强勉在一块,就是不对,这是潜在的规则。
喝着茶,是因德志、尹懋多少算是官场有一点瓜葛,这个脆弱的瓜葛,就将德志、尹懋不得不和层级政府发生了关系,做工作,和政府合作就成了德志所在机构领导认为可行的方法和方式,并且形成了这个模式,不这样做,就不行。
副乡长盛情相邀,请德志和尹懋中午在一起吃一顿便饭,办公室主任说:“早已安排了,就在门口田家。”
副乡长请德志和尹懋前往就餐。德志说:“多谢乡长,我们还想乡长派人下午和我们一起到村里引见引见。”
副乡长说:“没问题。现在实在抽调不出人手了。下午我陪你们去一趟吧。”
田家实际上是一家餐馆,在乡政府大门左侧,非常方便。
德志很清楚,从田家门前走过去,即是可以乘坐麻木车或面包车去到牛场村。
田家的荷渣很有名,荷渣又是晓关的一道特色菜,是晓关的标志菜,乡政府将招待客人的饭馆定在田家,有一定道理。先不说乡政府是不是和田家有什么关系,单凭荷渣的味道,就足以吸引外地慕名而来的人的青睐,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办公室主任早就定好了菜的,他们四人一进屋,老板娘即招呼他们里面坐。
对于饭馆的布局,德志见得很多了,大同小异,只不过有的收拾干净敞亮些,有的稍逊一筹。菜以辣为主,炒菜时对厨师说少放点辣椒,厨师就少放,但做出来仍然很辣,少放辣椒是以厨师来定的,他决定辣椒的多与少,说少放实际是少放了,但厨师总觉得顾客会骂他,说吃得不过瘾,一点都不辣,厨师跟着受气。
不想吃辣椒,尽早对点菜的幺妹(他们称呼女服务员为“幺妹”)说不放辣椒,这样才能确保所炒出的菜不辣。
当地的饮食文化就是这样,以辣为美,不辣不成席。
德志不清楚辣椒所含的热量有多少,但吃了辣椒,身上发热是真的。这和山地人的特殊气候有关,吃辣椒、喝包谷酒可以御寒,身上暖和了,才觉得自己能在山区生存。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火炉和辣椒,是人们家居所必须,至于包谷酒,则是山区男人的最爱。
火炉,只有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闲置不用,过了盛夏,其它三季都要用火炉。哪怕偶尔天气还暖和,晚上仍要用火炉,这个习惯,也延续了几千年,不容易改变,影响深远。
菜上来了,其它的菜,德志都见过,大同小异,因办公室主任交代了老板娘,少放点辣椒,故,所有的菜都不是那么辣。
受人关注的就是荷渣,传说中的小吃,在发源地吃荷渣,再不正宗就没有正宗的了。荷渣上来后,副乡长介绍说:“这里是荷渣的诞生地。其他地方的荷渣都不能和这里的相比。请尝尝。”
德志用汤勺舀了一勺,放在碗里,慢慢地喝,慢慢地品,的确,没有黄豆的怪味,倒是充满清香,汤里有瘦肉丁,切得很细、很小,几乎是肉末,但全是手工所切,并非从绞肉机里出来的。还有青菜叶,也是切碎了,在荷渣里,如白玉汤里点缀着绿宝石,但香气扑鼻,这青菜的味道,在常常吃肉的人们看来,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非常醒目。
吃着吃着,德志就感到身上发热起来,头上也冒出汗珠,看看尹懋,也是这样。这里海拔高,比宣恩城凉快,吃火锅,吃荷渣,真的是一项好运动。
副乡长及办公室主任倒还好,他俩早已习惯了这里的风味,饮食大概如此,胃从小就养成了某种喜好,伴随人的一生,不容易改变。
老板娘跟他们都熟,在味道和数量上,都还对得起人,大家吃得都很满意。饭后,办公室主任问德志和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