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渭水河畔(1/2)
渭水河边的汉中,在古代是华夏兵家必争之地。进入现代战斗模式以后,汉中慢慢落寞了起来。可是16朝的文化发源地,汉民族最辉煌的时代却是在这里开始的。就算是汉族这个称呼,也是从咸阳开始流传出去了。
贾宏图的老家就在汉中的一个小县城。这里以前出国很多名人,其中就有贾宏图的老祖贾诩贾文和。
贾诩原为甘肃凉州人,在家里遭遇大旱之后,举家迁到汉中,后来,贾诩的孙子贾承,在这里走出去成了一代相国。直到明末,贾家一直都是汉中望族。
回到老家,贾宏图与父亲一起去宗祠进香。在陕省,男女社会地位直到2008年还不是很平衡。
家暴、女耕男走是这里的人情风俗。和很多地方一样,在汉中家里的女人是不能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小孩子也和女人在一边站着吃饭。
当然,这里也流行上门女婿。很多家里多名女孩的,最后都招上门女婿。女婿进家改口,改姓为家族承担起传宗接代的任务。
祭祖之类的事情,女人是没有参与权的,只有劳动权。都一天晚上就要准备各种祭品和用具,直到祭祖结束,又要准备仪式最后的晚宴。
贾宏图一家回到村里,族里的人反应一般,只有老族长12叔公出来看看。然后,安排贾家人第二天祭祖。祭祖的时候,出席的人也不多,说是很多人又去走口外了。
陕省人说的口外就是甘肃、青海、内蒙等地。这些地方交通落后,经济落后,所以都还沿用古时候的行商。而陕省的人,行商已经数千年。
贾家在村里还有一些地,只有不到12亩。原来是18亩,但是到了贾宏图这代,堂叔家里多了一个儿子,家里就被分出去6亩。
贾宏图老贾的房子今年刚刚修缮,院子前后加一起就有土地8分。这算是在乡下普遍的大小,而家里有钱,所以,修整的比较好。
从首都回来的时候,贾宏图得到了卞喜给的一个小文件袋,里面装着120亩的土地地契。这是这个乡的田地。在这个时代还是需要交公粮的,很多人都把地租出去。
祭祖当天晚上,一家人吃过饭,就在院子里纳凉。院子内种上了葡萄,像似一个大型的遮阳伞。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下面一边纳凉,一边聊天,渴了就吃几串葡萄,也算是一种惬意。
可是,贾宏图就觉得自己的心神不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被追杀有些疑神疑鬼了。可是,总觉得自己家附近有人监视。
这已经是96年下半年了,明年再一年,后年就应该是全球开始厄尔尼诺现象,洪水,海啸和火山喷发。粮荒也会在华夏出现,那个时候,华夏才真正开始对粮食完全放开手脚。只要有能力的人就可以贩卖粮食。也许是自己太过心急了,很多项目都是触动了过多人的利益。自己这次的失败,主要源自自己对政局和时代还是不是很切合。
“想啥呢?”杨絮正陪着三个老人聊天,看到仰望星空的贾宏图坐过来问道。
贾宏图用手轻轻的整理下杨絮的头发道:“没啥。就是突然一下子闲下来反而觉得有些难受。”
“是啊,我这几天也觉得不够充实。要不,咱们再干点儿啥吧?”杨絮一提起干事情,马上就来了兴致。
“干点儿啥?能干啥?”贾宏图嘴上说着,脑子里却真的又开始思考了。工业触动的地方太多,很多行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自己去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想摘桃子。
高科技产业,全球都在竞争,自己动作太快,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有了外星技术。
就连超市这块,自己的作为,也让很多省市领导尴尬。全国安排下岗再就业人口,估计也会让中央上的一些人感到压力了。
所以……种地呢?自己承包地,做一个小型的农场,自给自足这个应该不会让人再尴尬了吧?
说起种地,陕省的土地也是比较尴尬的。陕省是黄土地,不算丰肥。种经济作物的成功率比较低。而大部分人都在种植小麦和玉米,主要是这样的作物不累地,第二年不会让产量降低。
再有就是棉花和高粱了。高粱累地,种一年得休一年。大豆更严重,得休两年。而其他作物并不是很合适陕省,怎么样才能做到平衡呢?
趁着杨絮被叫过去帮忙打水的时候,贾宏图打开戒指,浏览了下科学农庄。主要是立体化农业,这块在后世已经研发的非常可观了。只是,华夏人都是跟风高手,没有几个人作的时候,也就没有人尝试。
贾宏图看完了资料,就已经确定了方向,第一步就是在今年开始做大棚养殖。
大棚养殖有很多窍门和技术问题。但是,好在贾宏图不差钱,这些都不是个事儿。而贾宏图的大棚养殖不同于其他后世的设定,他打算进行循环式养殖。
想好了每一步,贾宏图就起来走过去。
“爸,我打算用家里的地干点儿啥?”三个老人都在葡萄架下聊着天呢,其实对于贾宏图的遭遇,三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了解。只是,因为这个时候考虑贾宏图还在上火呢,也就没有人提及。
“嗯,家里的地,本来就是给你留下的。用吧,不过要和村里的小四家里说下哈,人家承包了的,咱虽然还么和人家算过钱,不过现在种了二年了,别让人家明年抓瞎了。”贾爸对于儿子能走出阴影一万个支持,别说用地,就算是把这房子拆了再盖也没有二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