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西风——李清照生平(2/5)
夫妻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撰写整理学术著作《金石录》一书,和谐美满,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这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一生当中生活得最快乐的十年,她的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如《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大多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日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再度离家,担任山东的莱州郡守。这一年,赵明诚已经41岁,李清照38岁。
赵明诚将妻子从青州接出,到任所团聚。李清照风尘仆仆地从家乡一路赶到莱州,探望丈夫,然而莱州的一切好像远没有想像中的美好: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窗户破败,桌椅陈旧,房子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在青州所熟悉所热爱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敏感多愁的李易安觉得,她已经变得如三国时袁术(公路)兵败如山倒时的那种惨状,甚至更惨。荣华富贵、美酒佳肴,天下人人求之。我一个人冷冷清清百无聊赖,没办法,只好自己把门关起来,清高一下,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可是我不孤单,不寂寞,我有好朋友呢,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乌有先生子虚子,都是我的最好的朋友!
没有团聚的欢乐、没有重逢的喜悦,反倒充满了抱怨和伤感,让人察觉出一丝丝难言的苦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感情,似乎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难道是月亮惹的祸?
经过青州的十多年日月,白云苍狗、岁月催人,李清照已近40岁,而赵明诚的官则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莱州郡守,党政军一把手。有钱有势了,周围年轻、漂亮的女同志自然也就比较多了。这会儿回头再打量自家的黄脸婆,青春不再,嫌弃不一定,吸引力肯定是不如当初了?而像李清照这样聪明、敏感的女人,又不可能不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丈夫对她的那种无时不在的细微的变化;这种深切的孤独和落寞感受,对于一个38岁的中年妇人,来得极其强烈!
除了赵明诚主观上的“审美疲劳”,还有另一个问题,这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忧虑,对感情丰富、细腻,创作上激情澎湃的李清照,打击尤为致命。
李清照不能生育。结婚二十年,她和赵明诚一直没有孩子,没有后代。南宋时有一个翟耆年,撰写了一部金石碑刻的专著,叫《籀史》。在这本书里,他说赵明诚收藏文物非常的丰富,但“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收藏虽然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件事就叹息不止。稍晚一点,洪适写了一本研讨隶属的书《隶释》,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也说了一句话“赵君无嗣”。不是没有儿子,是没有孩子,没有后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不能给丈夫生儿子,那么她在丈夫的心目中在整个家族的地位,就会大大地下降,价值也会打折扣。因为子嗣会直接牵扯到宗祧的传接和家庭遗产的继承。赵明诚有许多年轻、美貌的小妾,依然没有孩子,看来毛病也许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但是在大多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人们一般还是把罪名加在女人的头上。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游兵散勇不断地窜入山东、淄州境内,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浓。
高宗建炎三年(1129)3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赵明诚守丁忧,前去奔丧。鉴于当时的危急形势,李清照与赵明诚商议决定趁奔丧之际,将数年来积聚的大批文物、金石、字画转移到江宁。但也不可能全运过去,因为太多,车拉船载,必须有所取舍。“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笨重、巨大,不方便装运,多幅的字画,古器皿没有落款、标记,非珍稀的书籍,均在排除之列,这样忍痛割爱筛选完,“尚载书十五车。”
一行辗转赶到了江宁,江宁又名建康,当时与金国军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南宋朝廷任命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在江宁的时候心情颇不愉快。国破家毁,颠沛流离,安定富足的生活被打破,反认他乡是故乡,她的内心永远充斥着矛盾和痛苦。“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每次下大雪,她都要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冲风冒雪,踩着泥泞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写了诗之后,偶有佳词妙语,还要念给丈夫听,邀他一起来唱和。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奋笔疾书,抒写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诗句时,却没有想到,在她自己的身边竟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的典型。建炎三年,江宁御营统制官王亦纵兵叛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赶紧就报告了知府赵明诚。不想赵明诚堂堂一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