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中华特区的一年(中)(2/2)
且还略有盈余的。但市场上出现更廉价的粮食,自然会严重大家清朝的农业生产,哪怕进口量只有清国粮食产量的百分之几,也足够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对于大唐来说,产粮的可不止是西海岸的三州。东南三州现在还没有多少人口,暂且可以忽略不计。以流放的满人为主要人口的固威领,虽然整体农业产出远不及本土,但是也有近百万吨的粮食产出。刚刚入手不久的奥羽海外领,那里还有二百六十万的日本农夫,大唐一时还不希望工业化这个海外领,所以主要还是维持其种植业渔业和林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而且这里也正在进行农社改造和农业技术的改造,显然不久之后这里也将会成为粮仓。因为另一位面中,奥羽本就是日本重要的产粮地。当然,奥羽的粮食可以卖到日本去。东南亚的三海外领,受限于人口,不会主要发展种植业,他们的粮食将由本土进行供应,但也会形成一定的自给能力。
可以说,粮食已经变成了大唐共和国,用来蜕变中国的一个重要武器。大唐粮商们夹杂在形形色色的其他大唐商人中,带来了他们的货物,似乎很难进行分辨。因为大唐商人的作用都是类似的,他们带来的商品,要么是清国没有的,要么是清国有而他们卖的价格低质量好的。尽管如此,这批粮商将成为改造清代小农经济社会的重要推手。
大唐粮商们往往主动接洽各地的粮商,向他们进行供货,有些甚至更主动地在一些地区开设粮店,专供大唐出产的各种粮食。当然,很多粮商也不仅仅只提供简单的脱壳粮食,而且提供粮食的加工品,面粉、机制面条、米粉等等,在经过加工后,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对于普通的清国消费者来说,这些粮食加工品的价格可能会略贵,他们不会主动选择,但终究会这类货品会走向每个人的家庭。
真正算是高利润的,还要说到大唐的油和糖。另一位面里中国的大豆已经几乎全面依靠进口,中国人的油脂摄入掌握在了世界四大粮商手中。此时的情形也有些类似,大唐任一一种作物供应本国都是供过于求的,本土出产的大豆、花生和油菜,经过加工后,出产大量的优质食用油。而清人的油脂摄入一直是不足的,生产升本高、价格昂贵是主要的因素。而从大唐出口的食用油,因为低廉的价格,很快就受到了欢迎。
同样待遇的还有食糖。大唐在夏威夷群岛开辟了大量的甘蔗田,又被运到本土加工成食糖。在近代以前,不止中国,就连欧洲糖的摄入量也有限。一度从美洲带回来的白糖,是要放在伦敦的药店里当成药品出售的。可以说,跟油脂一样,糖也是有着巨大需求而供应不足的货物。几乎有多少白糖来到三特区的港口,一周之内就有多少货被分流到各地去售卖。再加上欧美等地的需求,大唐出产的白糖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实际在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时代,农业和简单农产加工品,都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大唐经济部门在把握这个脉络之后,尤为重视此类行业的发展。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