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醒狮(1/2)
考虑到这过程中增加的运输成本甚至不到一分钱,可以想象上海的外国商船这一来一去能赚多少钱,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上海就会超过经营海外贸易数百年的广州,跃身成为中国第一贸易大港。
本来,这种变化对中国商人也是好事情,可惜中国商人互相压价的毛病爆发,清廷没能力也没意愿整合生丝行业,使得杭州、嘉兴和湖州三地的生丝出口价格不断下降,从最早的四百银元左右下降到如今的每包三百元。
而且,李仙有理由相信,如果再没人干涉,生丝的出口价格最终会下降到二百银元以下,导致欧洲那边靠生丝赚得盘满钵满,而中国这个原产地的商人却不断倒闭的窘况。
“当前生丝和丝绸行业情况分析”这本小册子正好深入分析了整个行业的历史背景和未来前景,还提出建立现代特色的生丝托拉斯机构,对出口价格进行调节,免得商人们光赚吆喝不赚钱。
当然,小册子还提出当前生丝行业的不足,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手工操作,导致明明蚕茧的质量很好,拉出的丝却不均匀,容易拉断,拿到欧洲后只能当做低一档的商品出售的情况。
欧洲毕竟在技术普及的道路上先走了一步,大量使用蒸汽机缫丝机,不仅提高了生丝产量,减少废丝的出现,还使得丝线均匀光滑,看起来就比手工缫丝的中国土丝强一些。
对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也采用蒸汽机缫丝机,将土丝转成所谓的厂丝,那样就能将生丝的价格大幅提高,销路反而会更好一些。
就算不直接收购蚕茧后缫丝,就是收购现在的土丝,然后用蒸汽机缫丝机重新拉伸拉长,也能显著提高生丝的质量,价格能从目前的三百元每包的水平,直接翻一倍,达到六百元每包的价格,货物在欧洲也能更好卖一些。
另外,在缫丝能力大幅提高的基础上,还能大量建立丝绸工厂,生产出优质的丝绸后出售到各个国家。
其实,从明朝以来,甚至是千年以来,中国丝绸都是优质商品的代名词,引得欧洲和亚洲的上层阶级疯狂。
但是到了清朝,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外国的丝绸纺织能力大幅提升,使用的还是优质丝线,质量逐渐超过中国丝绸,然后把中国丝绸一点点挤出市场。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丝绸的出口额进一步下滑,逐渐出现生丝贸易额高过丝绸的情况。
就是在上海,大部分外国商人都是直接收购生丝,而不是丝绸,原因就在这里。
其实,这时代的中国也不是没有顶尖的丝绸,但都需要由最出色的工匠,用手工操作的方法一点点生产,产量极低,还主要供应皇室等特权阶层,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因此没有什么贸易价值。
总之,按照这本小册子的规划,华夏军要依靠自身在机械方面的优势,大幅提高整个生丝和丝绸产业链的机械化程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其涉及的资金量和影响力都不比关税改革差。
“这个混蛋真是穷疯了。”璞鼎查气愤不已,狠狠一掌拍在两本册子上海。
其他三个人,特别是法国和美国两国的领事,却是摩挲着册子若有所思,并不全是抵触。
按照这两本册子的内容,主要关注中国的利益,对西方国家政府的长期利益是有损害的,对这些国家部分厂商的利益也是有害的。
但是,短期而言这种伤害并不明显,反而会极大促进中西方的商业交流,而且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国。
举例而言,如果中国真地发展处成熟的丝绸相关行业,固然会挤占部分市场份额,但也能提供更优质的生丝和丝绸,其中的贸易利润惊人,完全可以新出现的利润弥补几家丝绸商的损失。
总之,整个市场上的竞争会加剧,但更勤奋更明智的一些人却能赚取更多的利益。
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论各自国家本国工厂阶级的利益,单以跑远洋贸易的商船和贸易商的角度而言,这两本册子带来的是更稳定更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不全是损失。
“这两本册子的内容但凡有三分之一能兑现,这位李将军及其所在的势力也能赚大钱,至少每年一千万美元以上是肯定的。”美国领事吴利国毕竟是商人,立刻从商业角度分析起来。
四个人面面相觑起来,突然明白过来。
华夏军不缺乏战争经验和战争机会,而且以中国之大,也不缺乏能当兵的好兵源。
之前,华夏军唯一缺的就是起步没几年,底子薄一些,每年能投入在军事的资源有限,因此只能养活几万军队而已,就是以李仙的能力,混元宗也只能维持三万左右的正规军。
如果有了这么大的额外收入,混元宗在三年内就能扩张到十万以上正规军,这个实力就是跟欧洲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比起来,也有一拼的实力。
要知道,以英国称霸世界的强横姿态,纯火器军队也只有三十万而已,当然这一是受限于英国人口只有一千多万,军人数量太多会影响生产活动;二是因为英国的军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海军,需要的资源比陆军可要多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一旦李仙这样出色的统帅手中有十万以上的火器军队,外有大量可靠的盟友,再加上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想投放兵力异常艰难,到时候英国就是空有更强的海军实力和陆军实力,也要在中国或者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