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百两买诗(1/2)
杜荷紧张兮兮的样子,急得额头上都出了汗,攥着手里的笔却不肯下笔了。
魏叔瑜知道杜荷心地纯良,听到他说自己活不过弱冠之年,必是生了恻隐之心。
今日从房间出来时,看到后院的房屋已经快修筑好了,几个修筑师父在聊天,说在长安城北的千秋台上有人以百两买诗,诗之冠者可得百两。
魏叔瑜动了心思,对杜荷说道:“荷儿,今日我看那新房间快搭好了,趁着修筑师父们还在府邸人还多些,咱们可以偷溜出去。我听那几个师父说城北有热闹看。”
“四哥哥想出府,我肯定是要同你一起去的,可姨母若是知道了,定是饶不了咱们。再说,我真怕你在外面万一发了病可怎么好。”杜荷紧皱眉头,眉毛拧成了个疙瘩,忧心忡忡地说道。
“你放心,我喝了酸枣羹的,不会有事。”魏叔瑜看着谨慎仔细的杜荷,不由得勾唇一笑,“即便是有什么,你只管说,是我非要带你出府的。”
杜荷见拗不过魏叔瑜,便只得作罢。临行前二人去了后院与那几个修筑师父留了话,若是裴氏或瑾娘想找他们,便去城北的千秋台。
二人从后院绕去后门出来,杜荷紧紧跟在魏叔瑜身后,一路向城北方向走去,千秋台是文人雅客集会的地方,常有曲水流觞之趣,或泼墨煮茶之乐。
第一次离开魏府,这长安街上繁华无比,魏叔瑜不由得看花了眼。街上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有卖胡饼的,有卖汤羹的,还有各种卖配饰钗环胭脂水粉的。
街上的行人各种行色,有穿着长裙遛狗的妇女,身后跟着两个顽童,还有拿着货品走街串巷的货郎,连老人家摔地上了,都有人抢着扶起来。
杜荷一路上紧紧盯着魏叔瑜,怕他有什么事,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半分。
约摸走了两刻钟,他们便来到了千秋台。千秋台下行人少了些,数层高阶之上,挂着个牌匾:敕修千秋台。原是皇帝的命令,才修筑了这千秋台,让文人墨客在城内亦有交谈娱乐之处。
走上数层高阶,里面是个敞开的大院子,两边种着翠竹和红梅,还有常开不败的牡丹花。西边一条长廊直通阁楼,阁楼之下还有饮酒对诗的文人雅士,阁楼之上飘着轻纱遮遮掩掩,不知有什么玄机。
迎上他们的是一位老妇女,看上去已有六十来岁。老妪端着酒壶朝他们殷切地笑道,“两位小公子是第一次来千秋台吧,咱们这里可是宝地,好多达官贵人都来此畅饮。对了,今日还有位贵人在阁楼上挂了赏金,若是拟好了诗,合了贵人的心意,可有百两呢。”
老妪说完便佝偻着腰步履蹒跚地离开了,她虽然年纪大,但脚步稳健,体格十分硬朗。
魏叔瑜本就是奔着那百两来的,带了杜荷直奔阁楼而去,阁楼之上有一扇屏风,屏风后有一个小丫头跳了出来。
“喂,你们两个,跟他们一样,去那边!写好了就交给我!”小丫头一身粉色窄袖衫子,掐着腰对他们说道,说完往西边一指。
魏叔瑜这才看到这西边也有一扇屏风,屏风后有数个坐在案上冥思苦想的文人,小丫头带他们来到书案前,书案上已经备好了笔墨。
小丫头清了清嗓子,用尖细的声音说道,“听好了,我们小姐的题目是,打雷不下雨。猜出来之后写一首诗,要跟咱们的诗眼儿相符,若是阁下只是庸碌无能之辈,还是不要在这丢人现眼了,知难而退吧!”
这小丫头也不过十岁左右的样子,说话语气倒是强硬得很。看她身上的服侍面料更非常人所有,说不定是宫里出来的。
她甫一说完,便有两个人离席而去,小丫头朝他们翻了白眼,又跑到屏风后去了。接下来,也有几个文人陆续的进来,又有几个陆续的离开。
看来这题目着实把他们难住了,这人来人往,保不齐就有人能作出来,若要想赢,必须快速成诗,还要入了那位贵人的法眼。
打雷不下雨,是个字谜,雷字去掉雨字,便是田字。因此这首诗的题目与诗眼便都是田字。看那几个离开的人,恐怕连题目都没解出来。
杜荷拿了张椅子凑到魏叔瑜的书案前,“四哥哥,我看那小姐姐这么凶,咱们还要写吗?”
“赢了就有百两,为什么不写?”魏叔瑜从容不迫地压好镇纸,大笔一挥,片刻功夫便作了一首诗出来。
“千里良田百石粟,一把锄镰定乾坤。四时辛劳无人问,时遇明君即逢春。”
魏叔瑜写罢呈了上去,周围的文人皆坐不住了,便开始问他,“这位小兄弟,可是已知诗眼为何?我等以雷以雨作诗眼,皆不合那贵人的心意。在此焦虑之际,想不到小兄弟小小年纪,便已呈上新诗。真是佩服,佩服。”
魏叔瑜谦虚地说道,“我略识得几个字,上不得台面,这诗眼我不过猜测一二,尚不知结果如何。”
杜荷连忙说道,“我四哥哥这么聪明,一定没问题。”
这边谈话声刚落,那边屏风已经缓缓打开,一个身穿碧色宽袖长襦裙的小姑娘从内室出来,脸上蒙着面纱,一步步走到众人跟前。
“诸君请回,今日已有定论。是这位小公子理当夺冠。”小姑娘抬手指向了魏叔瑜,虽是少女,却有不怒自威的气势,举手投足间不容他人反驳。
“各位,打雷不下雨,应是单独的‘田’字,我已命人将这位小公子的诗作抄录了十份,诸君可自行传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